《七月与安生》:我为什么更迷恋小说

《七月与安生》:我为什么更迷恋小说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早就看过《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但却一直没看小说,读完小说,才发现,当时电影打动我的,一半来自配乐,一般来自旁白,而旁白,都是小说里的原文。

我喜欢电影里安生叙述这个故事时的调调,我更喜欢小说中安妮宝贝叙述七月与安生的故事的时候的调调,一种忧伤的,青春的,疼痛的

好的小说是有节奏的,也是有声音的,并且,你是通过那种声音找到节奏,感受到讲故事人的语气,看到讲故事的那个人的神情。我仿佛看到安妮宝贝正坐在落雨的窗前,望着窗外被打湿的法国梧桐的油亮的叶子,或许还夹着一支烟,烟灰偶尔掉下来,掉在《七月与安生》的书稿上。

刚看完电影那会,我一直觉得七月与安生其实是一个人,她们一个拥有平凡的普通人的安稳和幸福,一个拥有着残缺家庭的流浪和疼痛,但同时,她们一个迷茫,一个漂泊。幸福的那个女孩迷茫什么是自我,漂泊的那个女孩渴望爱和安稳。她们因为同时喜欢上一个男人而得以改变,安生是七月的影子,七月是安生的梦想。最后的最后,电影让七月从另外一个空间里实现了她想要的自由。但是安生呢?

我更喜欢小说,小说里,所有的人物都黯淡,连同阅读的我们,唯独安生。“她透过喧嚣的音乐和烟雾,笑着对他说,家明,你的眼睛好明亮。这样的女孩直指人心。但是她不告诉他,她喜欢的是绿镯子还是白镯子。她的快乐模糊而暧昧。却不知道躲藏。所以让自己无处可逃。”

家明说的对,“安生是个不漂亮的女孩。但是她像一棵散发诡异浓郁芳香的植物。会开出让人恐惧的迷离花朵。”

“安生踢掉鞋子,用几分钟时间就能爬到树杈的最高处。她像一只鸟一样躲在树丛里。晃动着两条赤裸的小腿,眺望操场里空荡荡的草地和远方。”

“她去麦当劳做计时工,去酒吧做服务生找老外聊天,去美院学习油画。她迫不及待地就想摆脱掉寂寞的生活。只想不断地经历生命中新鲜的事物和体验。”

“安生说,我们在茫茫野地中生火煮咖啡。在冰凉的溪水中洗澡。晚上躺在睡袋里看满天星斗。那一刻,我问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看着漫天繁星的时候,我会以为生命也许就是如此而已。回来后画了油画星夜。画布上有深深的蓝,和掉着眼泪的星斗。有人问我100百块钱卖不卖。我说卖。   为什么不卖。它到了一个看得懂的人的手里,就是有了价值。 ”

我喜欢爬树的的安生,跳跃的,自由的,也是迷茫的。

但七月不会爬树。“她仰着头看着树上鸟一样安生。也许她已经下意识地做出选择。 她宁愿让安生独自在树上。一部分是无能为力。一部分是恐惧。还有一部分,是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 

我们喜欢一个人,往往是想成为那样的人。七月喜欢安生,不是由照顾安生体带来的优越感和存在感,而是,面对她就像面对未知时的那种新鲜和欲望,它让她不可遏制的超越那层厚厚的壳,却又始终没有足够的勇气破壳而出。而生命中,那个曾经让你有一刹那摆脱这俗世与现实束缚的人或者事又有谁呢?

《七月与安生》:我为什么更迷恋小说_第2张图片

不幸的是,安生想要的安稳竟然是家明,又或者,恰好是家明。流浪的人漂泊久了,对触手而及的东西往往容易牢牢抓住。或许,家明的眼睛根本就不明亮,他其实担不起七月与安生的幸福。

小说里和电影里,家明都是我最瞧不起的人。

故事的结尾,七月问家明,“我一直想知道你回来是自己做的选择还是安生做的选择。 家明说,我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故事里,最被动选择自己人生的就是家明。被动选择的好处是可以把一切责任推给别人,比如七月或者安生,然后让自己心安理得。

“在幽深山谷的寺庙里,他们看着佛像。她坐在他的身后,轻轻地问他,他们知道我喜欢你吗。他转过身看着她。她掂起脚亲吻他,在阴冷的殿堂里面。 

阳光和风无声地在空荡荡的屋檐穿行。 

那一刻,幸福被摧毁得灰飞烟灭。  

生命变成一场背负着汹涌情欲和罪恶感的漫无尽期的放逐。 

初读的时候我觉得好像是安生最后放逐了自己,现在看来,是每一个普通人家明放逐了我们自己。我们很多人都是喜欢被动选择人生的家明,无论是背负着情欲还是罪恶。

读到最后,我想起了安妮宝贝在《莲花》这本书里的一句话:

“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

阅读小说让我的心再痛一次,然后永远记住这种痛,并且试图从虚无中挣脱。

而电影,看完了,流泪了,生活还是生活。

文字的魅力永远是,你记住一种声音,你也记住了文字的质感和痛觉,这就是领悟和超越。

所有的故事到最后都不应该仅仅是别人的故事,而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月与安生》:我为什么更迷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