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吴少海(Richard Wu)博士开讲浙江大学宁波校区启新大讲堂
浙大宁波校区启新大讲堂第二讲《关于大学生创业实践,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举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主站www.nit.net.cn
吴少海简介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 吴少海(Richard Wu)博士,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1983年赴美深造,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后。曾担任美国W.R.Grace华盛顿中央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近十年多来,吴少海博士在国际创新管理、创造力培训、跨文化商务等全球化跨学科领域内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吴少海博士是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华盛顿分会创始人和名誉会长、现任国际爱因斯特(IAESTE)中国区创始人兼理事长以及国际培训和发展联合会主席。
启新大讲堂第二讲
时间:2018年11月12日(周一) 14:00—15:30
地点: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SB102
预告 | 启新大讲堂第二讲开始报名啦mp.weixin.qq.com
2018年11月12日下午,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吴少海(Richard Wu)博士主讲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培养》报告正式在浙江大学宁波校区开讲。此次讲座是浙江大学宁波校区启新大讲堂的第二讲,本次报告主要是作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课。浙江大学校长助理、宁波校区党工委书记胡征宇出席报告会,杨建刚副院长主持报告会。
来自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能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以及生物专业的师生,浙大工程师学院宁波分院、浙大软件学院的研究生代表以及校友代表共300余人将报告厅挤得座无虚席。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吴少海(Richard Wu)博士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演讲
(根据讲座录音整理)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
今天我的演讲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40年的时空区隔;
第二部分:描述这个时代的两个经验定律:摩尔定律与长尾理论;
第三部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
关于第一部分,我们先听一段音乐。
(音乐结束后)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40年以前,我21岁,就是你们这个年龄,正式的学历是高中一年级读半年就肄业了。但是实际上是现在的初中二年级不到(5+2+0.5=7.5年级),对世界的认知几乎空白。为了逃避支边的命运,提前休学,在浙江乐清的一个小县镇的工厂做工人。我的工作是烧焦炭,叫做拉煤工。我们的工厂坐落在一片稻田和青山脚下,我经常一个人逃出去,爬到小山丘的山顶,平躺下来,眯着眼睛,看着蓝天。恍恍惚惚,似梦似睡,阳光照在脸上。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那时候,我心中或者梦境里的音乐居然就是刚才我放给你们听的音乐。你当然不相信我,你怎么能相信我啊!因为制作刚才音乐的乐队,还没有诞生呢!这个乐队或者叫“版权音乐公司”的名字叫做Two Steps from Hell (简称TSFH)/两步逃离地狱,成立于2006年,总部设于美国加州洛杉矶,是一家专业的音乐制作公司,由两位好朋友尼克·菲尼克斯和托马斯·J·柏格森共同创办。他们创作的音乐类型属于SOUND TRACK(原声配乐),而现在此公司属于HANS ZIMMER (汉斯季莫) 旗下的RC公司,声乐是TSFH老板托马斯的招牌元素。这使得他们的音乐风格大气壮观、雄浑有力,又不失细腻,能在百转千回之余,依然刻划宏伟的景深,音乐风格犹如史诗般雄浑:有时带着些黑暗诙谐的冷冽,夹杂激昂澎湃的奔腾,或恐怖阴郁的重击。TSFH创作的音乐,常被用来制作电影广告及预告的配乐,也被用于电玩游戏之中。
我为什么坚持说,那位21岁、脑子里空空如也、营养不良的我,当时听见了这首音乐的声音?甚至我还记得音乐的名字也叫“两步逃离地狱”?关于细节,你们不要相信我。但是我当时确实想到了“逃离”——生活毫无波澜,看不见希望,犹如已经死去。蓝天白云,稻田山风,年青人被死死地困在其中,无处可逃。
这是我的故事。当时是1976年。那年10月,生活在我们大家毫无觉察的时候,突然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从两年后的1978年到现在,一共40年过去了。我的命运,与我们的国家一起,也因此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改变。
今天我来这里,并不是讲我的故事,或者我的时代的故事。今天我要与你们一起,聊聊你们的时代,和你们的故事。谢谢大家给我这样一个愉快的机会。
请告诉我,刚才的音乐与你们和你们的时代,有什么关联?如果在40年以前——我当时所处的时代——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个“不可承重之轻”(unbearable lightness),那么你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恰恰完成了彻底的反转,成了unbearable heaviness (“不可承受之重”)。
这就是这个音乐所传达的信息:石头、金属、冷兵器,以排山倒海的气势,重复单调,压倒一切。那些士兵的形象,令人想起机器人,也就是AI——人工智能。这是你们这个时代令人兴奋、同时也令人恐惧的trademark。试想,所有的力量都向你扑来,甚至不是在幻觉中,而是在真实的生活里。你的排山倒海的敌人,不单单是人,而已经混进来许多似人非人的机器人了:他们与你正在申请或希望得到的工作机会,进行毫不留情的铁的竞争。所有的力量聚集起来,分成三个军团,一个是机器人,一个是物质,一个是金钱,向你扑来。
除了这三股力量以外,还有一样东西也在与你竞争,就是“速度与加速度”。首先,是信息流动的速度。大量的信息,文字的、视频的、图像的;五光十色、真真假假、忽隐忽现;矛盾的、分裂的、对立的、煽情的,迅速流动,目不暇接。即便你一刻不停地拿着手机,你的手指头都来不及翻动点击,你精疲力尽。
可是,这还不算严重,因为你可以对大多数信息不理睬——眼不见为净。但还有一样东西你却很难躲过去,因为目前你的身份还是学生,你在学知识的阶段。可是目前你们正在学习的大量知识,不仅数量庞大,简直是海量的信息,更可怕的是,这些知识处于快速更新与变动之中。我们对今天的理解、对未来的判断,都在变化中。无人可以准确预测未来20年,甚至10年,5年以后的技术和就业市场会是怎样的?大量职业将消失,或者被会学习的机器人所霸占。你今天学习的知识,将很快就变成记忆的累赘,毫无用途。
还有一样东西,就是人对世代身份的认同,也在快速变动。什么意思?意思是:不仅我们学习的知识在迅速老化,连我们的经验也迅速被淘汰,变得不可靠了,过时了。即所谓的generation,多少年才算是一代人?25年?10年?4年?今年是2018年末,谁是新新代人?2000年?2010年?按照这样的算法,在座的都快成了后新代,甚至老一代人了,你们完全有理由把我看作是一个古人类了。我与你们的时代相隔甚远,犹如隔了几代人,10代?最奇怪的是,我仍然活在你们的时空里,我跟不上你们时代的节奏,也无法适应你们所面临的各种力量的集中打击。但是,我拥有你们所没有的过去,或者关于从过去到现在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变迁经历,并由此带出的深刻的思考。这些是你们所缺乏的。我愿意把这些经历和思考,与你们分享。
过去的40年里,发生了什么,把我带到你们面前?或者说把你们带到我面前,让我们一起在今天的sb102教室里相遇?我总结了一下,就是刚才音乐所传达的三股前所未有、席卷全球的力量。我把它们称为“机器的力量”,“人造物质的力量”,和“金钱的力量”。我把会动的物质归入“机器”,把不会动的物质归入“人造物质”。注意了,自然界的物质,比如高山、大海、太阳、星球……这些自然界的事物,虽然很宏伟,我们却感觉非常亲近,它们从来不会对我们造成压迫感。是那些“人造的物质”,高楼大厦、马路桥梁、钢筋水泥、农药化肥、大量的城市垃圾……在过去的40年里,它们侵入我们生存的时空,排山倒海、重复单调、势不可挡。
其实,机器也好,人造物质也好,其背后都是知识的力量。它们是物化了的人类知识而已。“机器的力量”,我是指18世纪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所释放出来的力量;“知识的力量”,古代可以回溯到希腊与古希伯来文明的源头,近代可以回溯到14世纪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至于“金钱的力量”,自古以来都存在,也就是圣经里说的玛门,英文是mammon,是古迦勒底语,意思是财富。这三股力量的背后,是“速度与加速度”的力量。这个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说的“第一推动力”有关,牛顿把它称为“上帝之手”。可见,这个出于上帝之手的“速度与加速度”,目前呈现出令人震撼的指数曲线。
现在我进入演讲的第二部分:“摩尔定律”与“长尾理论”。大家注意了,我这张PPT上写了“我们怎么来?到哪里去?”。我发现这样写并不准确,其实我并不是问“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我真正问的是,“我的”40年前的“时空”是怎样到达了“我们”此刻活在其中的当下的“时空”?沿着这个问号的箭头,我们继续问:此刻的“时空”在未来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尝试用两个概念来表达。这两个概念都与我们今天的主题——大学生创业——密切相关:一个是“摩尔定律”,另一个是“长尾理论”。
也许在座的一些同学,是第一次听到这两个名词,所以我有一个提议,同学们现在用手机百度百科查一下,大概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我给大家3分钟时间。这叫做快速阅读,快速获取有用的相关知识。(现场同学用手机上网)
我请一个同学告诉我们,关于“摩尔定律”,他刚才查到了什么信息?(一个同学举手要求发言。)谢谢这位同学,讲得非常好。“摩尔定律”是由美国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Gordon Moore摩尔先生,在1965年第一次提出来的。后来出了许多不同的版本,最原始的表达是:当价格不变时,一个芯片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注意,芯片技术是支撑过去半个世纪的信息革命的基础材料。摩尔先生在1965年预测,这样一个半导体工业的经验观察将会持续50年有效。也就是说,有效期到2015年前后才会结束。今年是2018年,许多专家认为“摩尔定律”预测非常准确,半导体发展趋势,在前几年就开始缓慢下来。所以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个“摩尔定律”,架起了一道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过山车”般的巨大飞轮,把我过去熟悉的世界迅速变换到如今你们的世界。
你也许会庆幸地想:谢天谢地,还好“摩尔定律”已经过时了,可以从令人惊魂的“过山车”巨轮上下来了。可是事实却是,虽然“摩尔定律”有效期结束了,由于新一波技术革命,特别是材料技术革命的到来,各种不可思议的“黑技术”包括量子计算机在内的新技术,已经接踵而至,“你们的时空”已经进入更加疯狂的飞转,将没有商量地把你们拽向更加不可预测的未来世界。各位,绑好安全带了吗?
那么,“长尾理论”是什么呢?与你们的关系又是什么?我还是提议,同学们可以用手机里的百度百科(同学们用手机现场上网)。谁能尝试表达一下你查到的资讯吗?(一位同学举手发言)。非常好,你可以读一下吗?(同学读:“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当商品储存流通展示的场地和渠道足够宽广,商品生产成本急剧下降,以至于个人都可以进行生产,并且商品的销售成本急剧降低时,几乎任何以前看似需求极低的产品,只要有卖,都会有人买。这些需求和销量不高的产品所占据的共同市场份额,可以和主流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更大。”)好,谢谢你。
我说了,“长尾理论”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的主题关系密切,对不对?“长尾(The Long Tail)理论”是由《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最早在2004年提出的,用来描述亚马逊之类公司的商业模式。它也不是一个科学定律,而是经验观察,它的意义在于宣告了一个定量制作、个性化服务的时代到来。
如果说,“摩尔定律”反映了我成长的那个时代的深刻特征;那么“长尾理论”是在座各位所处时代的生动表达了。从2004年第一次提出,到今天也已经15年过去了。今天的世界级巨无霸公司,比如美国的亚马逊,中国的阿里巴巴等,都是“长尾经济”的杰出代表。在座的各位同学,也都成了“长尾世界”里“爱你没有商量”的好居民。
由于“摩尔定律”加上“长尾理论”,现今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加上一点点钱,一点点技术,一两个好点子,就可以风生水起,捕捉“长尾世界”涌现出来的市场需求,就可以像模像样地在市场上叱咤风云,成就一番事业了。如果回到我的年代里,这一切听起来几乎就是天方夜谭;如今却是现实。可以说,随着技术的继续进步,“长尾”的触角也会进一步伸展,无穷的市场需求和新技术的应用,将被不断地激活。
与“摩尔定律”和“长尾理论”相近的,并与大学生创业与创新主题相关的,还有另外两个热门的名词:一个是“全球化”,另一个是“跨文化”。可以说,今天的“全球化”势不可挡,完全是拜托了“摩尔定律”的成果;换言之,“摩尔定律”使“全球化”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几乎可以把“全球化”与“摩尔定律”,看作是一对孪生兄弟了。
但是,“跨文化”概念就不一样。它的内涵比“全球化”更为丰富,也更具张力。你看,“cross-culture”的“cross”即“跨越”,犹如体育竞赛的“跨栏跑”,不是“磨平”或“推倒”,而是增加游戏难度和技巧性。与之相比,“全球化”概念就显得过于简单和粗暴了。因此我平时更喜欢从“跨文化”的角度去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丰富多彩。因为我坚信在“跨文化”概念里,包含有对“普世价值”的承认和尊重,还隐喻了对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差异性”和“多元性”的肯定和欣赏。而这三样,即“普世价值”、“文化多元化”和“个体差异性”,都是“长尾理论”里的题中之义,它使人生变得更有尊严、也更有趣味,因此孕育出了层出不穷的创业机会。
我想,我们可以进入我今天演讲的第三部分:大学生的创业、创新与创造力的培养。
关于本演讲的第三部分,我要讲三点:一是教育的目标;二是大学生创业背后的诱惑与陷阱;三是我对大学生的几点建议。
先讲教育的目标。粗粗地看,大概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教育目标,强调“做事与成事”以及培养各种技能,满足各种职业和岗位的需求。我们甚至可以把能够“创业”的人也归在这一层次。当然,“企业家人才”是现代社会里素质要求全面、综合性高的特殊人才,但仍然属于“做事成事”的层次。这一层次的教育目标,与行业作坊里“师傅带学徒”理念一脉相承,也与40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创业”的含义接近;但与现代人才培养的理念相差甚远,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第二层次的教育目标,强调“知识”。从古希腊城邦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斯多德,人类的知识开始了分门别类,有了各种学科的划分。可以说今天世界上的大学,包括中国的大学,都仍然保留了这种在2500年以前创立的学院和学科架构:按专业分成学院与系,学生在其中循序渐进地学习。但是正如我演讲第一部分里提到的那样,由于“摩尔定律”发动的信息技术浪潮,已经使得分布在全世界各地的大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严格地说,这突如其来的冲击力并不是来自大学围墙外部的市场,而来自大学内部的核心部件——知识本身,即所谓的“知识大爆炸”。以至于对今天的大学来说,知识已经变得不再重要。知识也不再被大学的图书馆所禁闭,而是随处可得,随处流动,犹如泛滥的洪水,流向每一个终端、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的手指端。试问在座的各位同学,当知识不再重要,那么什么变得重要?正是这个问号,把我们带到了我要说的,教育的第三层次的目标。
第三层次的教育目标,强调“人”,即培养有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人。换言之,如果想成为现代最优秀的大学,那么无论作为“教”者的老师,还是作为“学”者的学生,你的意向性,都要从“教知识”转向对“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到了这里,教育的目标终于跨越了“做事”和“知识”两大台阶,面对教育的直接对象——“人”自身了。
上述关于教育目标的思考,带出了我们对第二个问题的关切:什么是当今校园里大学生创业现象背后的“诱惑与陷阱”?让我们紧扣今天前面已经讲过的内容,来讨论这个“诱惑与陷阱”的问题。
我说过,“诱惑”是明显的。由于“摩尔定律”和“长尾理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如今三五个好朋友聚在一起就可以跃跃欲试,如果运气好,还可以像模像样地搞出一点动静了。这在我的大学时代里是不可想象的。那么,“陷阱”是什么呢?对此我的看法是,如果社会和学校引导不当,同学们的受教育的“意向性”会在不自觉中,从上述的第三层次,掉落到第一层次了:不再是向着未来,反而退回到了作坊式的“做事与成事”的狭小地窖里去了。如果是这样就可惜了,犹如“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得不偿失,枉费了宝贵的大学时光和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要强调的意思是,今日大学校园的创业实践,要坚持面向现代教育的第三层次目标——就是要通过创业的实践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跳出“死读书、读死书”的命运,进入杜威倡导的“做中学”、“实践出真知”的成才道路。换言之,现代的优秀大学和老师,当然也包括大学生自己,要有意识地坚守意向性的箭头按照这样的方向跨越:“创业实践”-—-—>“创新思维”-——>“有创造力的人”。据此,我给大学生的建议可以归纳成三个由字母“I”开头的英文单词。
第一个单词是“Inter-culture”,积极参与到校园里的跨文化项目的实践机会中去。我在前面说过,“跨文化”是眼下时代的特征,是“全球化”与“多样性”张力的聚焦点,也是对每一个的创造力的呼唤和挑战。你未来的工作环境可能就是一个跨文化的环境,你的工作要解决的问题也可能就是一个跨文化问题。提前预备自己进入跨文化视野是明智的。
第二个单词是“Internship”,强调“专业实习”的价值,积极抓住大学期间的各种“专业实习”的机会。这是“做中学”理念的实践。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再局限在书本里,而是转向快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第三个单词是“Innovation”,有意识地开始“创新思维”的自我训练;改变知识结构,拓宽阅读视野;打破专业限制,训练跨界学习的能力。我的建议是,在同学中组织各类跨领域、跨专业的专题研讨会,开放思维,勇于探索。毕竟大学是每一个学生自己的人生里最可宝贵的四年,不能放弃主动探索和学习的自我意识。
我把上述三个“I”表达成大学生的三个自我意识的培养:一是“跨文化”的现代意识;二是“做中学”的实践意识;三是“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回到我在演讲的第一部分的PPT里提出的一个悬念:什么是当今大学生成功“逃离”并抗拒三股势不可挡的力量(“物质、知识和金钱”)的“决胜奥秘”?不是别的,就是我在这里给你们透露的三个“I”,以及隐藏在其中的“创造力”了。愿你们都成为“具备了3I意识的、有创造力的”大学生。
我今天的演讲内容都讲完了,谢谢大家的参与。也再次感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邀请我作这个演讲。(全场热烈鼓掌)
(下面我们有10分钟时间的提问与回答。)
************************
浙大宁波校区启新大讲堂第二讲《关于大学生创业实践,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举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主站www.nit.net.cn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举行大学生创业实践演讲baijiahao.baidu.com
“启新大讲堂”是浙大宁波校区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文化名人等作为主讲嘉宾举办专题报告或学术交流活动的平台,是为促进浙大宁波校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多领域的学术、文化、思想交流平台,营造学术氛围,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而设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