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苏东坡的理想人格

我想如果让当代读书人选出一个最喜欢或者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古代士大夫,那么十有八九他会选苏东坡。是的,如果你认真读过他的诗文,又了解他的生平,你很难不被他的人格所吸引感染。

不同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凄绝,杜甫念念不忘家国生民的沉郁,苏轼的价值观里既有儒家的进取,又有道家的无为,亦有佛家的超脱。这三家思想在苏轼身上得到完美的融合。

苏轼出生在宋仁宗景祐三年,那是一个名臣重儒辈出的时代,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曾公亮都是他的前辈,也都爱惜人才。可是苏轼的仕途却并不顺利,甚至可说是坎坷。

王安石的变法打破政治平衡,拉开了党争的序幕,苏轼的正直无私与坚持己见既得罪新党,也不见容于旧党。所以他一生仕途坎坷,晚年还被流放。

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格理想、不以身份取人,这样的人裹卷在党争的漩涡中往往被毁。比如李商隐、杜牧。苏轼的不同在于,他在坎坷中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也活出了别人理想中的样子。

在黄州时,他是罪臣,贫穷到只能靠开垦荒地为生。政治才华得不到施展,理想的不到实现,他不是不失意。“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都是这时期失意的写照。但是他的超脱,让他有在逆境中快乐起来的能力。他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朋友,有农民,僧人,读书人;为《易经》、《论语》做注;研究东坡肉的做法;写下前后赤壁赋等名篇。

晚年他被流放到海南岛,连房子也没有,睡在槟榔树下,亦吟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句子。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兴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海南的姜唐佐就举乡贡。

对比他在徐州治理水患,在杭州疏浚西湖,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无论在哪里都会发挥自己价值的人。为官时就好好为官,为百姓谋福利;为民时就踏踏实实为民,享受可自由支配的惬意时光,到哪里都很快进入状态。不同于那些无力的口号,苏轼这种实打实的付出与真实的挫折痛苦,让他的精神更有生活带来的质感,也更有力量。

他也重情重义。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西江月·平山堂》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沁园春·孤馆灯青》


从这些词作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对老师的怀念,对亡妻的思念,对弟弟子由的挂念。但是他的感情却又很有节制,如同儒家所说,哀而不伤。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他比任何人都有资格感慨怀才不遇,然而他却活出了丰富多彩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理想的人格。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才华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他生活在一个并不完美的社会,却活出了近乎完美的人格、近乎完美的人生。我想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馈赠,他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便无法选择他所处的时代,但是他仍然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或许我们永远不可能到达苏东坡的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对于美好品质的追寻,怎样努力,都不为过。

你可能感兴趣的:(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苏东坡的理想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