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4上午,由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2020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在苏州拉开帷幕,
本届全球智博会公布了中国人工智能年度十大风云人物、中国人工智能年度十大创新企业、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产品金奖”三大重磅奖项,30个优秀个人和企业、产品受到表彰。
大会主论坛上,多位国内外院士、以及学术届和企业界的重磅嘉宾也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此外,《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年度报告(2019-2020)》和《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优秀应用案例汇编》也在智博会上发布,向政策制订者、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提供前沿信息和科学决策的依据,并将具备行业领先技术和产品的科技企业经验汇总、推广。
人工智能作为下一个引领式创新的风口机会,越来越受到资本的关注,并成为“新基建”建设中的核心力量,大会奖项充分体现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发挥AI对产业发展的“点亮”效应,加快推动我国的科技建设和产品升级。
在2020全球智博会主论坛上,多位国内外院士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发表了关于《AI推动医疗健康新变革》的主题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在题为《人工智能——交互》的演讲中分享了他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诸多思考,运用全新的视角,为我们解读智能科技背后的深刻奥秘,为智慧生活带来更多新可能;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发表了主题为《开源创作与群体智能》的演讲,从软件工程的出现、开源软件的兴起、联接创作和生产三个维度对开源创作与群体智能领域进行了阐释。
此外,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王永东、华为副总裁&华为云与计算中国区总裁史耀宏等多位企业界的知名专家齐聚主论坛,共同探讨AI技术和行业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AI推动医疗健康新变革》
作为一名医生,一名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从医学实践的角度,分享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应用,包括发现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医疗药物研发、新冠诊断治疗和公共卫生管理等方方面面。疫情期间,李兰娟院士除了“三进武汉”,见证了武汉抗疫的历史壮举,其团队还开发了杭州健康码“赋码算法引擎”,深度参与杭州健康码项目,推进城市复工及民生秩序恢复。
最后,人工智能离不开大数据,李兰娟院士团队发起了“开放医疗与健康联盟OMAHA”,希望以行业协作、开源开放的方式实现数据标准化,推动行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海琼:《人工智能—交互》
人和AI的交互无非是两大块:真实场景和AI机器人交互、虚拟场景和AI交互。人类和AI的交互我称为“软”交互,AI和物理世界交互我称为“硬”交互。AI赋能人类,而不是成为人类,更不是取代人类。1950年图灵就说了这么一件事,研究开发运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慧能力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从而解决复杂问题的技术科学并服务于人类,这是人工智能,当时是这样定的一个目标,我现在看这个目标也没有错。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开源创作与群体智能》
所谓开源软件一定是能够自由获得源代码的一种创新创业模式,既支持了创新者自由交流的愿望,也支持了创业者获利的有效机会。这可能吗?是可能的。如果这个产品一定成功,源代码还是开放的,不就会被别人抄袭吗?请注意,这个创作过程就是在为这个产品培育生态。生态是抄不走的。任何一个开源的人都不知道这个创意会不会成功。开源的成功就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前提和背景。
未来的群体智能是什么?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群体的软件开发,基于群体贡献的大数据的软件开发,然后通过机器学习基于这些数据帮助软件开发。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就是基于群体智能的软件开发。更进一步的群体智能是什么?基于互联网的人类群体使能的人类智能,产生了大量的人类群体贡献的大数据的机器智能,这个情况下形成群体智能。
软件开发的未来是创作+生产,我们要高度关注升级了的群体开源创作,也就是群体化、群智化的软件开发。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王永东:《转型有数、智在云边》
各种智能设备相连,人与人相连,人与物相连,世界互联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了。这个世界是智能云和智能边缘的世界。边缘的设备触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地传输数据到云端,云端又有大量的计算。所以在这两方面都有很多的智能化。在这个世界里面,计算是无处不在,智能也是无处不在的,给我们一种多感官、跨设备的体验。
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与计算中国区总裁史耀宏:《共促AI产业生态、共创全场景智慧》
公司董事会已经明确,未来几年不管公司在短期内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和波动,我们的研发投入将持续地保持1300亿以上的强度,将近200亿美元的强度。未来五年我们在AI领域将会投入15亿美元,赋能500万以上的开发者。
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胡国平:《感知智能的进阶与认知智能的落地》
感知智能在深度学习、大数据、端到端模型支撑下,输入的信息也是充分的,基本上是“可解决的”问题。认知智能不一样,任务是不确定的,用户输入是各种表达,隐含非常多常识、知识的约束和推理,所以落地还是有挑战的。
人工智能落地必须要满足三大条件:①真实可见的实际应用案例②能规模化推广的对应产品③可用统计数据证明的应用成效。
明略科技首席科学家、高级副总裁吴信东: 《HAO 智能:人类智能(HI) + 人工智能(AI) + 组织智能(OI)》
HAO智能是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组织智能并在一起,包括HAO图谱、HAO情报、HAO感知等。在HAO智能里面,人和机器是一样的,人和机器形成一个organization。一旦有了一项大的任务,我们把这个任务分解,在HAO智能基础上真正做到人和机的相互交互、相互分工。
滴滴出行联合创始人兼CTO、自动驾驶公司CEO张博:《滴滴自动驾驶的DNA》
滴滴做自动驾驶的基因总结为DNA。D是Data,每天我们收集106T的轨迹数据,处理4800多T的数据,每天的路径规划次数是400亿次;N是Network,第一张是用户侧的网络,第二张网络是车队网络;A是AI技术,我们现在有200多工程师和科学家在做这个开发,现在已经具备了从感知、预测、决策、仿真系统、高精度地图等等全套的核心技术。
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 《智能云平台加速产业智能升级》
我们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AI具备了标准化、自动化和模块化的工业大生产特征,有很强的通用性,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量。当下,各行各业正在经历AI技术驱动的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而百度的智能云平台,融合了百度大脑、云计算、大数据等百度核心技术,为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阿里巴巴副总裁华先胜:《人工智能和未来健康管理》
中国的医疗健康三个大核心问题:①第一个是看病贵的问题。核心问题是钱有没有花对地方。②第二个是看病难的问题。医患供需不平衡。这个大家深有体会,今③第三个是知识难的问题。主要是指普通大众对于知识、对健康的知识、对健康本身的把控能力非常的弱。
我们把自己健康的问题基本上交给医院了,但是医院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整个医健AI技术需要面对多种不同类型的用户,因此要建立医健AI中台。医健AI的中台应该做什么事情?要达到什么目的?具体可分为四个方面:①增强个体对自身健康把控力。医疗健康应该慢慢把问题前置到个人,这样后面的压力会越小,越往前对健康把控力越强、越有效;②增强医生、医疗机构和药械对疾病的诊疗能力;③增加国家对疾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④赋能医疗健康企业,更高效地开发新的健康产品和服务。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林达华:《人工智能、普惠与开放》
目前商汤已经成长成为有4000多员工,200多位博士,有大量原创深度学习技术的企业。商汤从创立第一天开始就自主研发深度学习平台Sense Parrots,经过这几年连续三代的迭代,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工业级的深度学习平台,支持超过2千张卡联合对一个模型训练的规模,在2万张GPU超大规模的集群上面进行调度。
从2018年开始,商汤开始建设人工智能算法的开源体系,今年商汤把这个开源体系升级成了整个商汤的算法开放体系。目前OpenMMLab已经覆盖了10多个研究方向、100多种算法和600多种预训练的模型。
京东集团副总裁、IEEE/CAAI Fellow何晓冬:《智能人机对话与交互技术赋能云客服》
OpenAI的GPT-3提出了更大规模的语言模型,含有1750亿参数,覆盖了50个任务,在3000亿单词训练数据上面训练,每次训练的时候需要28万个CPU内核、1万个GPU卡。而大脑有860亿神经元,神经元之间还有连接,因为得到了信息交互。人的大脑里面有100万亿到1000万亿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GPT-3只有1750亿个参数,相对人来说还差了几个数量级,但是覆盖的任务比人差一点。人的大脑是通用的,广度、深度上面远远超过AI的多任务的智能体。
关于人机对话,一段简单的不到十句话的对话对AI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多轮对话能力、情感能力、认知能力、推理和决策能力。某种角度来说,对话不光只是语言理解、语言生成,某种程度是博弈和决策,语言在里面是内容的表现形式。我们知道销售是非常会说话的人,希望AI像销售学会对话策略,使得销售任务达成。我们认为对话是为了达成任务的,而不只是为了理解语言,某种程度上面是更高层的决策智能。
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柏华:《智慧元脑,开放生态源动AI新未来》
浪潮在人工智能生态战略方面主要提出了智慧元脑,我们有很多解决方案,大部分解决方案是我们合作伙伴做的,并不是浪潮自己做的。核心的思想是发展两类伙伴:一类是左手伙伴,一类是右手伙伴。左手伙伴给我们提供算法,右手伙伴有很多应用场景,包括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应用。经过一年多的左手、右手的建设,现在浪潮的左手伙伴应该是160多个,右手伙伴已经达到200多个。
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集团执委肖京:《人工智能赋能金融业务》
未来的银行是高度开放的银行。我们看到投融结合,交易银行、零售银行的模式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对这样的市场变化,未来混业经营在银行里会更加占据主导地位,从原来的单业、分业经营模式向混业经营、综合经营转移。我们的管理要越来越精细化,经营模式要轻资产化,组织架构要扁平化。可以看到,所有领域都需要很多的金融科技力量、技术能力,尤其是我们数字经济、数字分析的能力来支撑,来满足我们经营模式的改变。
经过过去几年的建设,现在平安的AI应用已经建立起来,但现在的模式效率比较低。比如客服场景,仅信贷就有3千多个细分场景,如果每个场景如果都找工程师、科学家开发,尽管有很好的PaaS平台建设,还是要一个个去开发前端应用,这样效率很低,成本也很高。因此我们需要规模化地扩展复制这样的应用,打造方案中台、业务中台,有了这样的中台可以很短的时间多内把3千多个场景全部覆盖,规模化的实施应用。
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许映童:《Atlas使能千行百业,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
我们认为一个真正的软件平台,首先要有强大的硬件。华为公司2018年发布第一款推理芯片,2019年发布昇腾910,到目前全系列的硬件系列已经完全补齐。我们也打造了全流程的开发工具。作为一个平台,工具链的支持非常关键。这个工具链是没有办法直接变现的,但为什么我们要花重金打造这样的?核心还是为了提升基于我们昇腾开发的开发者效率。
我们有六大举措支持发展AI人才,包括在全球19个城市和各地政府一起打造昇腾创业中心。我们今年在全国100所高校开设了昇腾人工智能课程,教育部和华为联合发文,已经把华为昇腾AI课程作为100所本科的必选课程。我们的根本目的为了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AI相关的人才。
天聚地合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韩剑锋:《API互联与数据融合双轮驱动下的数字经济新基建》
天聚地合十年以前就开始做中台的建设。目前我们云数据中台上面有500多种合规数据接口。我们这十年来服务了有130多万企业客户,同时每天间接服务6亿的C端用户。
聚合做中台做了十年,这十年沉淀下来两方面的技术:一方面是API治理的技术,主要解决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打破的是系统间的孤岛。第二是大数据治理技术,也就是促进数据之间的融合、增值,打破数据之间的孤岛,实现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价值化,回流到业务当中去。我认为这两方面的技术是两个双轮在驱动着中台,使之成为软件开发领域的新基建。
为全方位阐释世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向政策制订者、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提供前沿信息和科学决策的依据,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主任陈希希在8月14日主论坛中还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年度报告(2019-2020)》。《报告》对现阶段人工智能体系框架进行了系统梳理,对人工智能企业和人才类型进行了初步界定,以便于相关单位进行统计分析时有所参考。《报告》列出了三种人工智能企业分类方法,及五类人工智能人才典型岗位。《报告》还对百度、商汤、京东等15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发展动态进行了分析。
与此同时,当前苏州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速“苏州制造”向“苏州智造”的跨越。增强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据悉,2019年苏州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产值已达到685亿元,增长了近20%。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苏州工业园区重点布局的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布局,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技领军企业和应用产品。今年4月,园区起动了优秀应用案例的征集工作,最终在AI+医疗、AI+金融等六个重点领域评选出38家企业的优秀案例,编制了《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优秀应用案例汇编》,将具备行业领先技术和产品的科技企业经验汇总、推广,具有重要的行业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