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DISC+32+W4

初探DISC+32+W4

  周末报名了“2017“超级个体”全国巡讲-3月4日北京站”,会前收到了DISC测评量表,所以也就把《DISCover自我探索》这本书提前列入了日程。尤其是针对自己的测评结果,着重看了书中“模块六”的解读。

  先谈一下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印象。打开书还没找到目录就先看到了DISC的象限图,解答了我最困惑的问题:到底DISC是什么意思?虽然只言片语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也get到了大概的意思和方向。然后“自序”之后的“小俊的听课笔记”提纲挈领,我马上了解了全书的框架,并且知道,这本书是根据李海峰老师的授课内容整理而来,从而对此书的行文风格也有了一定的判断——口语化、浅显易懂。

  接着谈谈我对于做测评的过程和测评结果解读的一些感受。测评的维度对我来说很新颖,我在工作中也经常发问卷,基本上还停留在从“好”到“坏”五档,选取最接近的一档这个水平,而这个量表是让我们从每组四个描述语中选取最贴近和最不贴近的自己的,这个考量一下子就多了个横向比较,如果最贴近和最不贴近的不同时选,而是拆成了两道题,我都不确定自己的答案是不是一致,因为有些题目答案还是比较难取舍的,但是同时考量,我会仔细权衡一下,所以个人感觉这是增加了测评的科学性。另外,在对照书解读测评结果的时候,让我对DISC体系也更增添了一份好感,主要原因就是它看起来很客观、很细致,对比我的测试结论,好像这个体系本身跟我的性格特质和行为偏好还挺像的。具体来说,报告分这么几个部分:

初探DISC+32+W4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分析表和作风卡应该是比较核心的对于每人性格的图形化表述,分析表分为内在(真实自己)、外在(希望呈现的自己)、总结(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转换(内外在的差距,需要调整的方向和程度)四个表。作风卡则是在DISC四个象限之内嵌套一层DISC的划分,用这样一个二维的表达来使测评更接近人性格的复杂性。

下面是我个人报告的一部分信息:

初探DISC+32+W4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初探DISC+32+W4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是C同时有一点I的特质,内在、外在比较吻合,按照书中的解读,我需要调整的不多。整体来说,报告的很多内容我都是挺认同的,比如我要求准确、秩序、富有洞察力和自律,做事的时候对于管理层的支持非常在意,所以比较适合组织性和计划性的工作。但也有一些疑惑之处,比如报告中提出我“不试图进行调试可能是因为本人认为没有必要,或者对当前环境比较满意”。这一点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明明我现在对工作的价值感不太高、对于当前的工作环境不是很满意的。另外,我在工作中确实比较要求准确和秩序,但在生活上却非常的没有计划性,所以自己的生活经常特别随意、有时候甚至是忙乱。所以这种矛盾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或者说DISC的测评是否有针对个人生活的,还是仅仅就工作场景适用。报告的最后部分是我与DISC四类人打交道时的动态关系,这部分无感,可能也是因为我个人整体特征比较平衡,所以很多方面报告本身无法下结论。

以上只是结合个人测评报告对于《DISCover自我探索》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和DISC概念有了一点点感性认识,我想带着疑问,接下来还要从头仔细研究研究DISC的体系和这本书的精髓。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探DISC+32+W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