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 【曲晓岩】 20170311

凡事和“中国式”三个字扯上关系,大致就不算是什么好事。上百度一搜“中国式”,能出来100,000,000个相关结果,吓人不?今天,我们就好好说一下这个“中国式”。
“中国式”的说法最初源自王海鸰的小说《中国式离婚》,改编成电视剧后曾火热一时,衍生出“中国式××”等说法。“中国式”还在2012年12月被《咬文嚼字》杂志评为“2012年十大流行语”。通过它能看出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看出中国人的心理状态、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等。
鼻祖《中国式离婚》最终以悲剧收尾,但听说,原型更惨。真真假假,暂不讨论。
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
中国式家庭,没有考究这个观点的首倡者,反正现在是迅速传播开了。什么叫中国式家庭?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看看,这3个因子,有一个是正常的吗?然后,能看到这篇文章的母亲,你现在是不是更焦虑了?那个缺失的父亲,好吧,你压根就不会关心这个。
还有个最近特别火的中国式相亲。这个节目颠覆了以往相亲节目的模式,不是相亲双方直接交流,而是别出心裁的采取了“带上爸妈找对象”这一中国人传统的相亲方式。节目中“催婚”的父母走向台前,“待娶待嫁”的子女坐在后台观察,金星独挑大梁,担任红娘的角色,为父母、子女间的意见互通搭建一个过渡的桥梁。父母坐在前台直面嘉宾,争抢心仪对象,子女坐在后台,看父母与嘉宾互动。
节目刚一出来的时候,大众哗然:哪儿有这样的啊?这不是包办婚姻吗?可是再一想,即便节目不以这样的形式出现,现实中就没有这种情况了吗?父母在子女的爱情、婚姻中指手画脚,横加干涉的情况有吗?为爱结婚的人最后因为家庭关系最终分手的人有吗?俗话说,买猪还得看圈呢,找个对象当然要了解一下成长背景了。
况且,这一模式还是有着数据支持的。印度学者古普塔等有个很有趣的研究。他们访问了印度西北部诚实斋浦尔的50对夫妻,发现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爱的情感开始不断地减少;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由父母之命而结合的夫妻,开始爱情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感情会慢慢增加,5年后大大地超过了因爱情而结合的夫妻们。

当然,你可以说,这个是国外的数据,不符合中国国情;也可以说,样本数量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
好了,说远了,我们回到标题,“中国式××”。我们总结着这些现象,我们批判着这些现象,我们反思着这些中国式的现象。我们不止要看到听到这些声音,还要看到为什么我们这么爱说“中国式”现象的原因。
我想,有两句诗可以用来解析为什么——
诗人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也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式×× 【曲晓岩】 201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