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专注?先理解才能的S曲线

想专注?先理解才能的S曲线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是山河万朵的第140篇原创文。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小猫因为三心二意一条鱼都没钓到。成为父母后,我也是这样告诉孩子的。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专注很重要,要想取得收获就得专注,三心二意是不会有收获的。

但是为何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呢?

用王阳明的话说,“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既然我们没能真正做到,只能说明是“知”的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还未到极处,粗浅的“知”无法生成行动力,无法推动“行”。

今天我在重读《精进》有关“专注”时,看到一张有关才能学习积累的S曲线时,对“专注”又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想专注?先理解才能的S曲线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的才能是基于过往学习经验的积累,《数学心理学杂志》上的论文表明,我们在才能上的学习积累通常呈现出S形曲线的特征。”

书中对于为何会呈现S形曲线未展开说明,我试着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解释。

首先这个理论立足于人的才能并非天赋这个基础。我们对于才能的看法有两派主要观点。

一派认为才能是恒定的,如果谁很厉害,那是他天生就厉害,有本事,我们平庸一众只能望尘莫及,外加羡慕嫉妒恨;

另一派认为,没有谁生而知之,都是学而知之的,天才不过是多方面因素(如智力、个性、动机、知识和经验等)相结合的产物,人与人在生物层面的共性远大于个性,这种共性就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的差异是有限的,这有限差异的影响远不及后天努力的差异。

当前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人的大脑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这就意味着后天努力对人的改造作用可以是惊人的。知乎上有名言:“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我在读过《刻意练习》这本书后,对第二派观点很认同,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改变大脑中的神经回路,“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回事。

没有什么是天生注定学不会的,学不会只能说明努力的姿势不对。我原以为我学不会游泳的,结果学会了,原以为我学不会开车的,结果学会了。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当你多学会几件事时,信心自然就会长出来,并且对于学习这件事更有心得。

稍微总结一下,在认可S曲线理论前需要确认的是——才能不是生而有之,是需要主动探索外加积极实践的。

虽然我们的才能可以主动探索,但并不意味着才能的培养是一路坦途的,我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缓慢起步期、快速提升期和高原期。整个过程呈现出S形曲线,S形的特征在于起步期和高原期较长且进步变化不明显,而提升期则提升明显。这又是为什么呢?

起步期之所以缓慢,是因为当我们刚接触一项技能时,它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我们是门外汉,一个门外汉想要入门可不是简单地跨个门槛就行,这个门槛是无形的、看不见的。我们得通过重复地实践才能逐渐发现门槛在哪,发现跨过门槛的难点和重点,掌握跨过门槛的姿势。

我在去年刚开始写作时,没有结构、没有逻辑、没有多少有意义的内容,我就只是写,不停地写,每天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这样坚持了一年,写了16万字后,我发现我好像入门了。我对写作从毫无概念到有自己的想法,但这些想法仍然需要在不停地写中实践、反馈、再实践、再反馈。

这正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但也是一个缓慢的起步期,是一个不断摸索、总结的阶段。如果想在这个阶段稍微加个速,那就请带上“觉知”,用试验的心态去行动,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提升期之所以比起步期快很多,很大程度在于通过前期的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对自己当前水平和目标都有了清晰认知,知道差距在哪,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知道如何缩短差距。因此,在这一阶段,带着明确的认知去提升,与刚开始摸不到北的起步期相比,真是想不快都难。

当通过快速提升期,个人的才能就会进入高原期。一方面,才能已经到达一定高度,独览众山小;另一方面,其实也到了瓶颈期,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可能需要重新调整目标,找一个更高的目标。

但是,采铜在书中明确指出,“最后的结果是,大多数人都在缓慢起步期就死掉了。小部分爬到了快速提升期。而只有极少数人到了高原期,笑傲江湖。”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死在了“缓慢起步期”呢?

“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不专注,就很可能永远在缓慢起步期徘徊,从A领域的缓慢起步期跳到B领域的缓慢起步期,再到C、D……但就是到不了快速提升期,更到不了高原期。”

因此,浅尝辄止的人很可能一无所获,而专注投入走到最后的人将获得超额收益。而很多资源条件还不错、可以有很多选择的人,反而因为选择太多而迷茫,始终无法对一件事做到全心投入,最后反而是一事无成。

那为什么我们总是三心二意,总是精力旺盛、兴趣广泛,什么知识都想学一点,什么事情都想尝试一下?结果呢,什么事情都做不精,没有什么东西是真正擅长的,更别提培养成才能了。我们一个劲地挖井,这里挖挖、那里挖挖,留下了很多口浅井,但一口井都没有水冒出来,白费工夫。

我暗自问自己到底为什么,发现答案竟然是恐惧。我害怕把所有时间、精力都压在一件事上,这样不是会错过很多机会,并且风险很大,如果这件事失败了,我的损失岂不是无法挽回。

原来,我在潜意识里把“学习”这件事等同于了“投资”,投资的原则正是“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学习也需要遵循这个原则吗?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却盲目地认同了。因此,我盲目地搜罗各学科知识,因为我的潜意识认为,知识越多越安全,越不会失败。

可见,这种潜意识里的隐形假设完全经不起推敲,稍微一思考就破了,对于学习的专注犹如打井而非投资。虽然我没有真正地专注过,更没有因专注有较大进步,但并不能就此否认专注的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专注?先理解才能的S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