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朋友圈,我们的戏精属性终于有了展示舞台。
遇到点什么事,不发个精心包装过的圈文抒发一下,对得起那百十来个关注自己的圈内人吗?
通常,我们发出的圈文,要么直接用一些简单直白的词汇展示我们朴素的文化水平。 要么非把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话洋洋洒洒拉扯成一篇八百字命题作文,其实还是在展示我们朴素的文化水平。
假如时光倒流,场景切换到唐代,那些诗人们发朋友圈,会用怎样的语言展示自己的心情呢?
首先他们有个特别好使的工具,叫借物抒情。 就是你不会明着赞美啊示爱啊吐槽啊骂人啊炫耀啊,而是把你要表达的情感依附在其它东西上,当然那个东西肯定自带某种属性跟你想表达的情绪高度匹配。
举个栗子 ,蝉这种小昆虫在夏天那就是随处可见的噪音制造机,但它可是古人心目中的神圣代表。
蝉的生物特性十分奇特,它的幼虫需要在土里伏蜇三年才能化身为蝉,成虫依靠吸食植物汁液维持生命,这在古人看来简直太仙风道骨有没有。
因此它的影子在文化、艺术甚至宗教领域中时有出现,那些唐代大诗人们自然也很喜爱借用这种小昆虫的特性让自己的诗作更加生动饱满。 唐代产生了两百多首跟蝉有关的诗作,其中三首特别出类拔萃的史称“咏蝉三绝”。
第一首诗出自初唐诗人虞世南之手。这位诗人的人生履历可就厉害了,他这一生可以说在官场上非常顺风顺水。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后来又进入唐代官场,深得皇帝赏识,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有天,诗人想到自己的职场生涯这么圆满,文学造诣又这么高,绝对不是朝堂上那些个庸脂俗粉可比的,于是写了首借蝉自夸的小诗还顺手发了个朋友圈。
先科普一下,“緌”是古人帽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而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帽带子,故说“垂緌”。总之,“垂緌”就是指古代的高官。
整首诗的大意是:我是个清高的官员,我现在声名远播。但声名远播是借助外力吗?不,我就是凭借德行和才艺的双重碾压,人格魅力才是关键所在。
第二首诗出自初唐诗人骆宾王之手,就是七岁写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那位大诗人。这位诗人系出名门,本人才华也非常高。他在唐高宗时期任侍御史(就是言官),因为数次上疏得罪了武则天又遭到诬陷,以贪赃罪名下狱。
在狱中,诗人想到自己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明明一片忠心却被构陷,心中愤懑难平,于是写了首借蝉明志的小诗还顺手发了个朋友圈。
再次科普一下,“西陆”指秋天,“南冠”指囚徒,“玄鬓”指蝉。
整首诗的大意是:听着秋天的蝉鸣,我开始在狱中思考人生。外面的蝉还能活蹦乱跳,我却被关在狱中头发都焦虑白了。抱负无法施展,言论还备受压制,这破环境也是没谁了。我的品格这么高尚,根本就没有贪赃枉法,咋就没人理解我呢?!
第三首诗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之手。李商隐的才华在唐代诗人中也是数一数二的,无奈一生只能作一个贫寒的文化人,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反而卷入派系斗争。这要搁现在开个博当个大V,分分钟粉丝破百万,还能过过意见领袖的瘾。
李商隐在给东川节度使做幕僚时,想到自己要权没权、要钱没钱、寄人篱下、清贫度日的人生,不禁悲从中来,于是写了首借蝉吐槽的小诗还顺手发了个朋友圈。
最后再科普一下,“薄宦”指官职卑微;“梗犹泛”出自《战国策•齐策》,一个泥人对着一个用桃梗刻的木人说:“你本是东方国土上的桃梗,被刻成了人。下了大雨,淄水上涨,把你冲走,你就浮漂浪荡,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整首诗的大意是:我就是品格太高洁才会受到某些人的打击,导致职场生涯一片黯淡,再叫唤也没有什么卵用。喉咙都快喊破了也没得到半点同情,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哟。给东家打完工给西家打工,我这辈子只能做个小吏四处漂泊,回家是不可能回家了,家乡的墙头草估计都有八尺高了。蝉啊,多谢你提醒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你放心吧,咱俩都是一如既往的穷逼。
看看,人家古代这些大诗人们无论是人生得意还是悲愤交加或者满腹牢骚,都不会讲的那么直白,而是不着痕迹的借着其他东西表明自己的心迹,言简意赅又一语中的。
不过话说回来,现代人说话还是要符合现代语境的规律,对于这些美妙的古诗词,我们要做的就是欣赏他们,理解他们,用心感受创作者的心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照见读书(微信号:zhaojian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