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创业思路的切入点

毕业十多年,6成时间在创业团队,可能思维方式也有较多的start-up成分,之前写过一篇“这些年见过的创业idea”,提出三个想法:

1、创业除了看到机会,也要看到瓶颈,即成本思维;

2、创业要考虑传统利益链,也就是避免和传统力量正面冲突‘

3、起步资源根据资金、人才、互联网渗透率等情况不同,各有优劣。

详情可以点链接传送过去,本文想写几句下一步的深入思考:


1、必须考虑间接影响


这一点是基于“所有人都能看到机会和瓶颈”继续思考下去的结果,举例子来说:

跨境贸易的起伏,受到汇率和人力成本的显著影响,汇率的国际环境先不赘述,单就人力而言,独生子女一代进入工作年龄,供应减少,劳动力价格会上涨,这是行业瓶颈。

那么一般的思维方式是,在三四线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生产,同时根据汇率尽量优化销售目标市场,靠成本来争夺市场。这样创业是可行的,不过也必然是竞争林立的。

我们尝试引入间接影响的思考方式:

在汇率和人力成本均走坏的情况下,企业的博弈更可能的走向是减少生产,将资金投入境内境外房地产等非实体经济,而有关部门的博弈可能是直接补贴减少生产的企业,保护直接就业。

如果真的发生这种补贴,结果往往是让这个行业更快地衰落:因为补贴往往只针对成规模的、在有关部门视野内的企业,而解决更多就业数量的小企业,由于成本劣势被补贴拉大,会更快倒闭,形成只剩几个半死的补贴企业的局面。

这会带来什么呢?

大量的积压商品,和大量的闲散人员。

因此在最之前的前提下,一步博弈的结果并不是到四线城市开工厂,卖到非洲/东欧去(这其实只有大集团做得到),反而是顺应这种趋势,做出口转内销的低价清仓,不仅谈进货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还会发现很便宜就能招到懂产品业务的人。

有没有发现上文就是几年前电商崛起的故事背景。。。。。


2、世界不是一个人的,每个人都在博弈


经济学很多理论是用深奥的名词解释人尽皆知的常识,比如博弈,大白话就是根据经验和对他人行为的预测,给出一个概率,然后根据悲观/乐观取向来选择某种策略,加以行动。

之前关于传统利益链,起步资源的考虑,似乎说从无到有改革一个传统行业几乎不可能,如果事情果然如此的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仍然毫不犹豫地尝试呢?

呆过外企的人,很可能体会过万事找外包,各种供应商,这种感受公务员也有,因为有关部门也是大部分基础工作都不会亲历亲为的;而小团队呢,各种乙方各种打工;国内较大规模企业呢,就算再不专业也喜欢自己做,这些巨大的差异,是简单的一句“企业文化”能解释的么?

并不是。

经过这么久的切身体会,我认为这是理性选择的结果。有很多所谓有“有生意经”的人,就是通过家庭教育或自身领悟,直觉上看穿了大中小组织之间,无论是处于政治也好,效率也罢,形成的基于并不是那么自由的自由市场选择的生态关系。

这种“生意经”的敏锐感,如果是一个小商人家庭,可能就得到一个小商人,一旦结合了更开阔的思考方式、想象力和执行能力,可能就是马云。

还是举个例子,由于金融长期被控制和管制,虽然所有人都看到,小企业需要的资金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解决,路边随便一个中介都可能宣称自己可以放贷,但是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却形成了劣势纳什均衡:如果双方同时改革,则效果最优,但如果步调不一致,那么先变的一方承受极大的失败风险。

这时候完全不懂潜规则的互联网企业,扮演了搅局的角色,率先玩了一把,用最朴实的做法,降低存贷双方的门槛,并且引发了群起效仿。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应该怎么做呢?

是忽悠一个煤老板参与进去么?这当然是可行的,也确实有无数人在这样做,不过还是红海,而且基本上只能玩一年。

从间接影响和博弈角度来看,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双方都不会错过这个打破劣势均衡的机会,势必会半推半就,之后会以各种规范行业的形式来完成一轮改革。

用这种角度来思考就不难看出,在征信、咨询、风控、数据收集、处理等软硬件领域,会产生新的供应,换句话说就是借势而上的机会。

这或许是以弱小的姿态,在坚固的传统行业地盘里,赢得一席之地的钥匙,也是关于众多不可思议的逆袭故事“是如何开始的”,所给出的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

可能明年再看这篇,又会觉得现在的自己很傻,不过至少现在,我觉得自己比去年又有了一点点小小的进步。就先写到这了,谢谢阅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聊创业思路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