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三板斧—管理者的炼狱

敏捷推广受阻?devops突破部门墙困难?感受一下三板斧。它强迫参与者用三天时间半年甚至1年要思考的内容,让参与者放下固有成见,过往得失,真正意识到自己要什么,有什么,该做什么。放下越多,参与越深,获得越多。

开始之前

在此之前,认知中,阿里的管理体系重点有几点:

  • 激发所有人的不安全感,没有人性
  • 唯结果论,始终结果导向
  • 强化末位淘汰制
  • 狼性文化
  • 洗脑

一直在反思为何特别在意这些,特别关注,这个思想的成因会是什么呢?受过这方面的挫折?
换个角度思考,作为老板,高层管理者,需要有人贡献价值,包括长期和短期价值,整人显然不会是目的。所以对于“培训”还是很期待,很好奇。

基本规则

  • 分组PK方案,通过团队间点评,观察员点评引导,逐步完善方案。
  • 每组介绍完自己方案以后,其他人点评,期间不能澄清,反驳。只能在下一环节中完善。
  • 5轮PK,每半天一轮PK,以最后一轮结果为准。
  • 每个组都要对本组成员进行考核,强制末位淘汰,末位无法结业。
  • 主持人有无上权威,且不可挑战

过程

  • Day 1
    • 上午
      • 热身破冰,自我介绍等
      • 分组,取队名,队呼,选举队长副队长
      • 每个组形成一个方案,解答how和why
      • 第一轮PK,每组15分钟介绍自己的方案,其他组点评,导师点评,被点评方不能反驳
    • 下午
      • 第二轮PK
    • 晚上
      • 各组晚餐(团建)
      • 选取271中的1,坐到中间解释为什么是1
      • 上课
      • 各组准备第二天一早的PK内容
  • Day 2
    • 上午
      • 上课,顺带一点知识点考核,不是重点
      • 第三轮PK
    • 下午
      • 第四轮PK
    • 晚上
      • 各组晚餐(团建)
      • 选取271中的1,这次这个1必须离开团队,如果没有其他团队招募,意味着他不能毕业
      • 上课
      • 各组准备第二天一早的终极PK内容,几乎没睡
  • Day 3
    • 上午
      • 上课
      • 终极PK,以此次结果为准
    • 复盘

三天加起来,差不多只睡了10个小时。

一共5轮PK,加起来睡眠时间不足10小时。前面4轮不记成绩,成败只在终局,第一局结束以后,有些切题不准,成绩不佳。其他组的点评即使有误解,也无法直接澄清。前面2轮几乎都是炮轰的犀利点评。
但是并没有感觉到生不如死的痛苦感觉。第一个晚上有团队折腾到后半夜,团队有人凌晨起来整合文档,气氛就开始有点变化了。

后面几轮,大家从犀利的点评,挑战,开始慢慢的变成真诚的帮对方出主意。大家都是一家人。站在自己的角度,也关注全局的视角。

  • 慢慢的也累了,自己还有一摊子没理清楚的东西
  • 发现到了后来,已经不太能提出中肯的建议了,大家都在成长
  • 换个角度,其实是让对方来实践自己的想法,何必只盯着问题呢。

PS:其实不犀利,主持人是有责任引导大家有激烈的思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成长。有些组织会直接开除无法毕业的人,所以压力可想而知。

战略落地

管理者在年初制定战略方向,一年之内变化不会太大,公司资源就会往这个大方向靠拢。对于高层管理者我相信是应该具备这样的“战略眼光”的。那么问题来了,结果好不好就得落在执行层了。伴君如伴虎,揣摩圣意不是那么容易的。对于制定战略的人来讲,如果战略错了,团队对他的信任感也是会打折扣的。在破冰环节,主持人让每个人都写了2个纸条,分别描述部门问题和公司问题。
主持人让每个人当面澄清问题,大部分问题都归在管理上。有此可见,大部分中层管理者心目中,认为高层支持不到位的情况是普遍现象,大家都处于“敢怒不敢言”的状态。但是,从高层的反馈看,认为中层,乃至一线员工的执行力的严重不足。孰是孰非?
主持人“武断”的把管理问题拆分到各个部门,如果所有问题都是管理问题,公司业务其实是无法开展的。

信息透明

责任推诿,部门扯皮,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现状,稍微想一想,会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改变,固有模式,利益格局已定。
三板斧的分组不是按部门分,基本上每个组都有各个部门的人,但是因为事先定好了方向,所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从不同角度看到,部门墙形成的前因后果。明白部门墙的形成,自己“贡献”了不少力。所以就可以看到:

  • 前线反馈产品质量不佳,产品部门却像爱因斯坦的小板凳一样,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和尝试。产品端却苦于前端信息采集不力,做了很多无用功。
  • 交付部门要做的事,需要考虑非常多的风险。
  • 其实销售需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而不是靠关系,吃饭喝酒就完全能搞定了。
  • 销售会明白,产品研发是有自身规律的,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产品研发也会明白,如果前端人员不做哪些承诺,也许就没有后续的机会了。
  • 其实售后部门已经完全超负荷运转。
  • 等等不一而足,而此刻大家也慢慢明白部门墙是自己建起来的。

信息公开透明非常重要,当面沟通尚且出错,何况电话邮件。

在最后一天,突然意识到,devops的关键是打通部门墙,形成相应文化,如何打通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不管如何,始终客户第一,所以,什么是客户呢,这才是真正要关注的点。

忙忙忙,忙什么呢

组建团队,队长就是领导,需要给团队指方向。副队长协助落实战略。战略是什么,在这个团队里面需要讲清楚,讲明白,这时候就会发现有些队长非常强势,唯我独尊,有些队长很温和,支撑团队,服务团队。

没有对错,但是通过5轮就会发现,这个队长并不像真实环境有授权,作为领导者不是那么好当的,不管哪种固有的做法,都或多或少受到挑战。

  • 很强势,可能没人跟随,即使迫于淫威,出工不出力
  • 很弱势,组内互相吵闹,最后也无法形成统一思想

但是,换个思路,如果有授权,就一定好当了吗?所以,将帅无能,累死三军,三板斧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组,只有组长撸起袖子干,其他人不知所措。也会让我们看到,组织得力,目标明确,各司其职。

271(20%优秀,10%不达标)

一共2个晚上,每个晚上由队长和副队长一起商议排序序号。最末那位就是1,作为临时队长,这个事情是很难做的。因为这个1要坐到中间,面对所有人,由队长解释为什么他是1,他也要澄清,我为什么愿意接受或者不愿意接受这个决定。

  • 队长必须给出让大家信服的理由,这个理由至少组内已经达成共识,这个时候1一定会挑战,作为队长你想好了吗?
  • 通常会怎么做呢
    • 欺负老实人,但是老实人通常价值输出不少
    • 抽签,这个就不说了
    • 某个时刻的价值输出
    • 脸皮厚,你来
  • 1会如何考虑
    • 考,你自己工作没安排好,怎么怪我
    • 我和谁谁谁都差不多,怎么不找他
    • 你得给我找好下家
    • 不知所措,接受,但是心里很难过,恨你
    • 我不知道怎么样算优秀,我不知道标准,你也没告诉过我,你也没帮助过我,我不服

为什么2个晚上都要做271排名,第二个晚上要开除人。几种情况

丑话当先,心慈手快

团队搭建之初,立好规矩,丑话当先,不至于分得天翻地覆。好聚好散,如果真要走这一步,需要明白,并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和现阶段团队的诉求不契合。更多关注对方的优点和他对团队做出的贡献。人非圣贤,无法十全十美,何苦为难?标准说清楚了,就要心慈手快,抹不开面子,最终害人害己。
1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工具, 管理者是希望通过1来刺激他,提高他,对他有更高的期望,还是想干掉他?我们都希望公司的资产增值,而员工恰恰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却难得想起来让他增值。

改变一定会有阵痛,长痛不如短痛,强留,也许是耽误人家。我们也需要收拾行囊上路。断事用人,唯合适尔。

以终为始,结果导向

无论做什么,目标是最重要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意无意的逃避对目标的思考,让自己很忙碌。作为管理者,如果无法很好的把目标传递下去,可想而知后果会是什么。

以终为始,可以避免过早优化,这个时候宁可多花时间,多考虑些问题,慢就是快。只要目前清楚了,试错才有依据,迭代才有价值。

修行终遇孤独

吾日三省吾身,我们是问题的制造者,解决办法一定比问题多。不要做交流的终结者,打开胸怀,为别人舔舐伤口,为自己舔舐伤口。作为管理者,没有功劳的苦劳,没什么意义。细枝末节的价值,已经辜负管理者的职责。路向何方,心随而动。在不确定性中找确定性。

不管如何,成长都是自己的事

关注公众号,找画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亲历三板斧—管理者的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