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失控时代的弄潮儿

“宗教、法律、数学”充斥着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高度文明。从古埃及,人们将牧民的杆子与农民拍打谷子的工具相结合并用金箔包裹、制成第一个象征着权利与秩序的权杖(Heqa)起,到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到罗马时代的几何学,到世界宗教的飞速发展,再到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直到互联网矩阵、大数据、基因科技的今天。

从我们很久很久以前的先祖到今天把玩着手机的你我,均被一个词语贯穿着———“秩序”(order)

这种对秩序的崇拜,就像一种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本能。在这种“本能”的驱使下,我们从未质疑过秩序带给我们的好处,以及混乱带给我们的麻烦。

许多人(特别是处女座),热衷于“断舍离”的生活方式,迷恋于整理术的方法、技巧,秩序让生活更舒适高效;还有的人执着钻研自控力、专注力,刻意的去练习、模拟一种思维导图,试图建立一种思考、学习习惯上的秩序。

我不否认这种本能带给我们了一些好处,而这种好处使得许多年轻人相信、并且坚定的执行着。

But,当我们结合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来思考混乱与秩序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小看了混乱的价值!

过去我们对混乱的忽视与本能地拒绝,甚至穷极一生去抵触混乱,让我们失去了在宇宙中生存下去的最珍贵的品质:创造力、应变力、适应力

例子,不少人认为抗干扰能力弱是缺点,然而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人其实更有潜力利用突发情况,但事实上,这样的人更具有创造力。

顶尖的科学家总是在不停改变自己的研究课题,因为如果科学家想不断发表重量级的论文,就要探索更多新领域。多任务同时工作,可以相互影响和促进,在一项任务中获取的知识可以运用到另一项中。

“随性”(casual),我们通常用这个的词来形容生活处于非有序性状态下的人,我们都觉得随性会损害工作效率,比如文件夹不整理效率低,邮件不分类效率低,不制订工作计划效率低。实际上,这是一种普遍的误解,研究发现,循规蹈矩的生活效率更低。

例子,文件分类,恕我直言,把文档分类整理纯属浪费时间。因为花很多时间分类整理,保留的很可能是一大堆将来根本就不会用到的文档,而且因为整理花了心思,还舍不得扔。其实文件多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随手堆在桌子上,用什么拿什么,用完再放在一堆的最上面。这个办法能自动保证最常用的文件在最上面。

例子,我们来看一段聊天记录:

A:在吗?

B:不在

A:在干嘛?

B:无聊

这样的对话是否非常眼熟?我们不妨在这里做个测试,无论你是A或者B,只要是最常说着无聊的人,往往是在遇到意外时更为循规蹈矩且缺乏创意的人。无聊是创意的天敌,警惕则是创意的朋友。怎样才能让自己保持警醒?方法就是给自己制造意外,让自己对眼前的局面失去控制,这样你才能仔细观察这一局面,看清它的细节,然后找到出口。

例子1,经历过战斗的老兵往往比一般人更具有应对军事政变、恐怖袭击等事件的能力。

例子2,经常在野外玩生存游戏的人对于伤口的应急处理能力往往更强。

今天,无论是公司、组织、市场还是个人,都在不断享受着井然有序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短期利益,却没有注意到,它同时也为这些体系埋下了脆弱易毁的种子。

拿破仑·波拿巴有句话说得好:“任何非常详尽的计划均会因为其过于详尽而无法被执行”

在很多人看来,多样性意味着“失控”——让一千种花朵自由绽放,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谁喜欢这样呢?还是让我们稳妥一些吧,把杂草除掉,种上自己喜欢的花朵,这样会显得更美观、更整洁。但是,消除了多样性,无论对于生物系统,还是社会、文化,或者市场而言,都是一场灾难。

强调单一的文化认同关闭了学习的大门,也削弱了人类社会的适应力。任何系统,包括生物、经济或社会,如果变得如此单一,也会变得僵化、难以自我进化;如果某一系统,在结构上鄙视、限制实验,不允许差异和多样性的存在,并消除了这一创新的原材料,从长期来看,将注定灭亡。

要记住,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是高度多元化的,而宇宙也正是因为多元化才变得美丽。

作为一个人,身处这个充满机械化、标准化、规则化的现代世界之中,你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个什么样的选择?具体来说,就是你是选择循规蹈矩,还是选择自由独立。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是把人机械化;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

一味追求秩序往往会丧失创新能力。混乱不是用来消除的,而是可利用的创新资源。混乱的本质是其他方向的秩序,只不过你没有理解那个秩序。总有一些秩序在我们视野之外,你没理解它所以觉得是混乱。有自己独特秩序的混乱,其实你根本消除不了,只能善加利用。

思考:

A有个非常好的日程表系统,上面除了每天的日程,还有自己制订的详细的工作和学习计划;B的日程表上只有日程提醒。

现在的问题是:第一,你认为谁的效率更高,谁的生活更好?第二,你想当A,还是B?

你可能感兴趣的:(“混乱”——失控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