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3版, 豆瓣9.1) - 摘抄

凭感觉随便摘抄一下,发现有些书中有些说法自己虽然是知道,但是它讲得还挺专业。

第2章 - 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

P27 专业化是“追求比较优势”的另一种说法。现在我们要理解专业化的动机。人们追求专业化是因为这样做能增加他们的财富。专业化使得生产者能通过贸易获得那些若他们自己生产要花费更多的产品,从而扩大其生产可能性,市场经济的规则允许人们用这种方式交换他们的私有产权。这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经济学家把这叫作“比较优势法则”。比较优势解释了专业化的动机,也解释了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


P27 这也说明了人们为什么不愿做“三脚猫”,而要从事高度专业化的职业,如会计、护士、演员、飞行员、木匠、牙医、码头工人、教师、水管工甚至职业杀手。比较优势可能来源于人们天生擅长或不擅长某事的差异,也可能来源于练习、经验和专注而习得的技能。不管哪个来源,人们期望通过在自己认为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进行专业化,从而享有更多财富(更多他们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你自问:“我学什么专业好呢?毕业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机会呢?”你就已经问了一个关于你自己的比较优势的问题。


P30 一个将作为本书反复讨论的话题是:在自由市场的进程中,供求创造了价格,而价格作为一种“信息”,可以让人们评估不同商品和服务的稀缺程度、更好地协调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计划。这有一个极重要但又极不为人重视的优点,就是市场参与者可以从中获取高质量、低成本的信息。中间人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角色,这个过程反映了他们的比较优势。


P32 无论你相信与否,纵观人类历史,除了极少数享有特权的人以外贫穷几乎一直是人类社会的规律,而不是例外。所以,经济学的一大问题就是什么东西使一些人富了起来,而不是问什么东西让人们一直很贫穷。为什么在差不多300年前,位于亚欧大陆西北角的几个国家突然开始了我们现在所谓的经济增长的进程?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增长?为什么在欧洲先发生?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在欧洲以外只在那些建立在欧洲遗产上的国家发生?


P33 马克思认为,他看到了一个以资本私有和为盈利而生产为特征的社会的深刻缺陷,这个缺陷最终将摧毁这个社会,但是他并不怀疑这个社会生产财富的能力。(商业化社会指的是资本主义)


P34 斯密在1755年的一份手稿中指出(这份手稿成为后来《国富论》的基础):“从最卑下的野蛮行为演变到最高级的富裕状态,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条件,只要和平、赋税较轻、政府有相当的公义即可,其余的事都由事物的自然过程产生。”


P34 备受诋毁的“中间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生产的专家,他们能降低交易成本。这是中间人的比较优势。就像街角杂货商能在潜在买主和潜在卖主之间牵线搭桥一样,eBay或是亚马逊网站也这样做。中间人认为,他们的比较优势在于能提供某种信息进而降低交易成本,能协调跨地区的市场交换,并能把地方性市场整合到更大的经济系统中去。游戏规则决定了我们彼此协作(和竞争)的方式。确认私有产权的法治也允许产权的自由交换,激励人们专门从事他们有比较优势的活动。市场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出现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也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国家的财富比另一些国家多。


P72 同样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为什么穷人更愿意坐长途汽车,而富人更愿意坐飞机?简单的回答是,坐长途汽车更便宜。但事实并非如此。对那些时间的机会成本很高的人来说(想一想一个小时值100美元的律师),长途汽车其实是极其昂贵的交通工具;对穷人来说,他们时间的机会成本一把要比高收入者低很多。


P72 为什么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有更多的本科生继续读研究生?工作前景不好使得待在学校里的机会成本降低了,因此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再花一两年拿一个硕士学位或是MBA,而不是找一份24小时加油站的夜班工作。为什么来自低收入地区的年轻人更愿意参军?


P96 经济学家经常说市场体系是“自动的”或是“能自我调节的”,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市场没有人的介入就能自动发挥作用了!很多经济学家的描述让人以为市场是某种机械化的“东西”,如恒温器。这样说是错的。市场体系完全是由需求方和供给方组成的,供求双方都是活人,追逐着各自感兴趣的计划,根据面临的相对稀缺性进行优化,并按照各自的目标谈判和交换,获取各自想要的东西。


P98 生产者怎么才能处理掉这些计划外的吉他存货呢?他们可能会拔出手枪,指着吓傻了的顾客的脑袋,逼他们以700美元一把的价格买剩下的吉他。但是这样做是和自由市场的规则相冲突的。也许一家生产商可以烧掉其竞争者的生产设备,这样他就可以多卖了。但这样做也违反游戏规则。也许他们可以影响立法,规定儿童必须弹吉他,这样也能增加需求,促进销售。这样做事操纵和改变游戏规则以朝向有利于他们的方向,但是这需要很长时间,还要有政治策略,是一种开销很大的做法。卖方在自由市场中能做的,也是他们通常的做法,就是降价。


P98 的确,我们可以预计市场上吉他的价格会从700美元跌倒500美元一把。随着价格的下降,潜在的购买者就会更容易接受了:需求量(不是总需求!)会从800把上升到1000把。同时,供给量(不是总供给!)会从1200把降到1000把。这时就没有吉他过剩了:买房和卖方的计划完全吻合;市场在500美元的水平上达到完全协调状态。卖方再也没有动机通过降价与其他卖方竞争了。


P107 一个财经记者写道:“如果美联储的本·伯南克提高利率,那么货币价格将会上升”。不幸的是,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看,这样的论述是完全错误的。利息不是货币的价格,也不是使用货币的报酬。偿还利息并不是因为使用了货币,而是因为借用了货币。借贷意味着我们获取了尚未拥有的购买力。以银行为渠道,借方说服贷方在现在向其提供贷款,并承诺以后偿还本金和利息。双方达成了协商一致的合同。这笔交易称为贷款,利率反映了信贷的价格。


P107 思考一下学生贷款。你为什么愿意支付利息?当前的资源通常比未来的资源更有价值,这是因为现有的资源通常可以增加机会,让我们能做更多的事情,使我们的盈利能力随时间而提高,随之在未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前景,便希望得到贷款,投资于自己的教育。如果我们非得借款不可,我们愿意支付一个溢价(即利息),只要其少于我们所期望从贷款获得的利益。商人也会这样做。


P108 当游戏规则发生变化的时候,激励肯定也会变化。在某些完全禁酒的县,成年人生产、销售酒类是违法的,甚至喝酒都可能是违法的。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禁酒的县里有人私自酿烈酒,然后私下卖掉?他们为什么不酿啤酒或葡萄酒?是因为一般的饮酒者都喜欢这样的烈酒而非啤酒之类的吗?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20世纪“兴旺的20年代”,啤酒和葡萄酒的产量急剧下降,而同时杜松子酒和威士忌却能容易地买到?为什么那时候死于酒精中毒的人要比现在多得多?为什么那时在芝加哥的街上经常会发生私酒贩子火拼的事,而现在没有了?


P125 20世纪20年代的禁酒令没有摧毁供求过程,而只是宣布其违法。人们在地下市场协调他们的活动。酒类的生产不是由众多独立、合法的商户承担,而是被几个势力很大的黑帮把持着,他们也控制着酒类的批发和零售。按照我们的供给和需求的概念理解,禁令主要影响的是含酒精饮料的供给价格弹性,酒的产出或者说供给量,不再像酒类市场繁荣公开的时候那样对微小的价格变化那么敏感。供给变得非常缺乏弹性,反映了非法制造和分销中存在着更高的风险。酒的需求曲线在禁令期间则保持了相对稳定,因为人们还是愿意偷偷到一些无证售酒的小店里去喝一杯过瘾。结果是价格的暴涨与可观的利润机会,使得有些人愿意铤而走险,违反法律。


P130 这样为奴隶赎身的做法虽然出于最好的意愿,但是却带来了不可否认的无意后果,就像经济学家常常警告的那样:当来自西方的团体花费数千美元帮助数千名奴隶赎身之时,它们恰恰不明智地增加了对奴隶的需求,并抬高了价格!在苏丹,奴隶的价格从15美元上升到50美元,甚至最高达到100美元一人。原先1000美元的捐献一次可以赎回20名奴隶,几年后可能只能赎回10人了。


P133 那罗普斯金矿矿主为什么会自愿关闭矿井呢?因为黄金的市场价决定了他应该关闭。市场的价格是通过供给和需求过程确立的。如果有人想重新开采的话,我们可以假设,采掘的成本是每盎司2500美元。但是,现在市场上的金价是每盎司1800美元,所以矿主不可能卖2500美元一盎司。如果将来对金子的总体需求大幅度上升,把金价拉升到高价位,可能有朝一日罗普斯金矿会恢复开采。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金子的市场价一直很低,深谙优化之道的人就会到别处寻求获利的机会。罗普斯金矿的开采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太高了。


P160 这些投机活动使得玉米可以在不同的时期间转移,即从一个相对供应充足的时期转到一个比较稀缺的时期。这样到了秋天,当枯叶病真的来临之后,玉米的价格会比没有这些投机活动时低。投机者平滑了不同时期间商品的消费并减少了价格波动。因为价格波动会给那些种植和使用玉米的人带来风险,故投机者实际上是降低了别人的风险。更准确地说,投机者为牟利买进的是风险,而其他风险厌恶者愿意放弃一部分期望的收益支付给投机者,以降低自身的风险。这正是投机者的比较优势,而那些为降低自身风险而将风险出售给别人的人称为对冲者。


P182 各种娱乐活动通常都会对孩子、学生和老年人提供折扣价格。这是活动主办方慷慨大度的表现吗?更可能的是,它们希望在不对每个人都下调价格的情况下,吸引那些对价格更为敏感的人群,多做生意。销售者提供特惠价格的主要对象,是那些对商品需求弹性更大的潜在客户,但前提是要能用低成本的方法将他们识别出来,而且要能防止他们把商品转让给需求弹性较小的人群。


P196 派的价格可能在下午3点以后略微下调,吸引来喝下午茶的顾客款待一下自己。或者在下午3点之后,餐厅会挂出一个牌子,告知顾客买派就能免费喝咖啡。这种战略存在固有的危险:一些用午餐的顾客会推迟享用他们的饭后甜点,直到3点降价的时候再吃。而竞争对手则会使用自己的优惠手段,削弱你这种行为的效果。因此每个老板最终并没有赢得更多的顾客,也没有卖出多一个派,价格反而更低了。


P203 人们常常把保护竞争者和维护竞争混同,这是件怪事,但并不真正让人感到吃惊。实际上,这两者更像是截然相反的对立面:竞争者通常收到法律的保护,而这些法律抑制竞争,限制消费者和无特权的生产者,从而有利于特权者。用于支持这种做法的理由,就是人们对由“长期财力”支持的“掠夺性削价”的恐惧。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第13版, 豆瓣9.1) - 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