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弗系成长记

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然就有性本能,而且性本能是生物性能量,会随着年龄不同,有不同的快感中心,因为这些快感中心的变迁,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口欲期(oral stage),时间是0-1岁,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

肛欲期(anal stage),1-3岁,快感中心集中在肛门部位;

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也被称作俄狄浦斯期,这种翻译来自于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的故事。

潜伏期(latent stage),6-12岁,进入潜伏期,而更重视和同性交往;

生殖期(genital stage),12-20岁,也即青春期,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趋向成熟,最终做好了生殖的准备。

关于口欲期的心理,可以总结为三句话:

婴儿要用嘴吃东西,这是婴儿的头号需求。如果婴儿期,一个人常被饿着,那这个人长大后就容易成为一个严重的吃货。(所以吃货们都是因为小时候经常吃不饱吗?)

婴儿需要用嘴感知世界,他们对任何东西感兴趣,都会往嘴里塞,这未必是要吞进去,而是要用嘴感知。

这一阶段的意象,就是婴儿的嘴与妈妈的乳房,这一对意象所构成的画面,有着无限的含义。弗洛伊德之后的客体关系心理学,也是精神分析理论的第二阶段,特别重视婴儿与妈妈乳房的关系,认为这是婴儿和外部世界的原初关系,这会成为婴儿与整个世界关系的一种基石,一种隐喻。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说,一个人的心理按照阶段的顺序发展,有正常的向前发展,也有对应的障碍。常见有两种就是固着和退行,而这两种现象在口欲期最容易有体现。

固着(fixation),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某个阶段得到的满足太少或太多,都会导致这个人的性心理固着在这一阶段。也就是说这个人发展停滞在这个阶段,这个人会持续地寻求这个阶段的满足方式。

退行(regression),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高级阶段受到了挫败,就会退行到低级阶段,去寻求低级阶段的满足。

一个典型的固着的类型:

武志红认为,一个人如果特别爱吃,那就可能是固着在了口欲期。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口欲和食欲不同。很多人肯定早发现了这一点,很多时候你要吃东西,不是胃要吃,不是身体需要营养,而是你嘴馋。他认为,前者是食欲,后者就是口欲了。

再看一个退行的类型:

武志红老师拿自己写文章来举例子,当他写文章的时候,一旦受挫,就忍不住去找他心爱的饼干吃。武志红老师觉得这就是退行的一种,写文章是高级阶段,而在高级阶段受挫后,就要退行到口欲期的满足中,去寻找安慰。

人并非是只有受挫时才会这么做,有时候退行,可能只是在留恋回味早期阶段的美好感觉。

口欲固着和口欲退行的行为,是非常常见的。武志红认为,吸烟和接吻也算是口欲固着的一种。他不吸烟,所以写作缺灵感时,就去吃饼干找安稳,而很多作者是吸烟,吸烟有点儿像吸吮,而且烟完全是自己能控制的,这种控制感和口欲满足,应该会帮助作者找到灵感。有的人还会有吸吮手指的习惯,比如看NBA比赛就发现,勒布朗·詹姆斯就有在赛场上吸吮手指的行为。

感觉自己好像有固着的现象,小的时候也说不上吃不饱吧,反正吃的东西比较少,所以现在吃饭都会吃很多,也不挑食,只要熟的都能吃。但是这种现象对自己似乎没有造成多大的不好的影响,需要调整吗?如果需要的话,从心理上应该如何调整呢?

肛欲期:是性心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快感中心从口欲期的口腔部位,转移到肛门部位。

一岁前的口欲期,婴儿其实是在剥削,在吸收,他不能自己创造东西,奶水固然是好的,可这是妈妈的乳房所产生的,他是无力无能的。这时候婴儿的大便,并不是成形的。弗洛伊德说,一岁到三岁的肛欲期,快感中心从口腔部位转移到了肛门位置。那这时幼儿就会发现,他有自己的创造物,而且能自己控制它。我认为,一个自己能控制的创造物,并且还是自己的第一个创造物,这对幼儿来说是很重大的事情。

弗洛伊德的分析和武志红老师的理解出发,可以这么说,既然这是自己的第一份创造物,那么这就是对自己所有创造物态度的源起,也就是说,幼儿时对自己的大便是什么态度,长大后对自己的其他创造物也是什么态度。

大人将大便视为肮脏之物,觉得臭,认为不卫生,但小孩子是没有这种分别心的,他们会天然地爱上自己的第一创造物。当然,大便的确是臭的,的确是不卫生,孩子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大便,但在训练孩子如何控制大小便上,不要太严厉,否则就会给孩子这种感觉:他的创造物是肮脏的、让人嫌弃的。并且,孩子在学习控制自己大小便时,也是在练习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父母不要太去破坏这个历程。

两个朋友的小孩年龄在4-6岁,经常能听到他们说屎啊或者屁之类的,说的时候他们还会很开心。比如有一次吃的一种糖像一颗老鼠屎一样,我就一直笑他说,啊,你吃了老鼠屎啊,他不但不生气,还一直咯咯咯笑个不停。另外一个孩子叫我就特别喜欢叫小煤屁,他妈妈说这是喜欢我才这样叫的,现在看来都是真的啊。人生来自恋,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创造东西,那么喜欢这些东西,也是自恋的一种体现。

性器期(俄狄浦斯期):弗洛伊德认为,孩子在3-6岁时,会进入性器期,他们的快感中心从口腔、肛门,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上。

在心理上,孩子这时可能会对同性父母产生竞争和嫉妒心。比如有一位朋友说,她5岁的女儿,看到父母的结婚照,非常生气,甚至还在他们和几家朋友出去旅游时,当众宣称:长大了我要嫁给爸爸!大家当然觉得这是童言无忌,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个小女孩是在表达,她要夺走妈妈的男人,她是很认真的。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前面我们一直讲,鼓励本我和野性,但现在可以看到,如果本我和野性,是这样的东西,那就太可怕了。毕竟,孩子偏爱父母中的一个,攻击性指向另一个,这是违反人伦的极致,也是对人类社会的终极挑战。

精神分析学派和一些人类学家认为,道德规范就是围绕着乱伦禁忌而来,也就是说不能和父母发生关系,也不能杀死自己父母,这是任何一个成型的社会都设立的禁忌。这不仅是禁忌,更是一种真理。毕竟,“我”是父母所生,如果“我”竟然仇恨同性父母,这在背叛父母的同时,也背叛自己。

武志红老师对这种现象的建议是:流动而不成为。意思是,让孩子的本我、野性自然流动,不去压制它,但也不会让它获得成功。再详细地说,就是孩子可以亲近异性父母,让孩子自然表达,当他对同性父母表达竞争和嫉妒时,也不必大惊小怪甚至大加斥责。但是,也不给孩子这种感觉:你赢了!

父母需要让孩子清楚家庭的序位和现实。就是,我和你爸爸(妈妈)才是伴侣,我们是大人,大人才能一起去化解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我们还能保护你,而你就做你的小宝贝好了!个人不太认同后半部的观点,让让孩子认清楚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关系我觉得是有必要的,但是也可以让孩子解决一些自己的问题,不一定只是把孩子当成一个小宝贝的位置。

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期的这个孩子和父母的三角关系,是最终建立超我的关键。对男孩来讲,他想占有妈妈,而打败爸爸。但正常情形下,他知道,爸爸比他强大太多,是他打败不了的。同时,他也因为想和父亲竞争母亲,而感觉到罪恶。

接下来,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就会启动“ 认同 ” 的心理机制,去解决这个复杂的难题。也就是说他决定成为和父亲一样的男人,那样他长大后,就可以娶像母亲一样的女人。这样一来,父亲的形象,就内化到了孩子的心中,成为孩子的超我,也就是道德。在弗洛伊德看来,社会文化规范也会成为超我的一部分。

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发展研究,比如温尼科特就认为,三岁前的心理基础,才是孩子顺利渡过俄狄浦斯期的关键。因为如果三岁前养育得好的话,孩子内心中的恨会比较少,这样在对异性父母表达竞争、嫉妒和恨时,也就比较轻,于是就比较好化解了。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得好的,一个人会形成这种感知:我可以表达我的竞争欲,我也可以接受别人的竞争欲,我们可以互相PK。我可以充分展现我的力量,我也可以接受自己的失败,我还可以认同对方的强大。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主题,如果发展得好,就会发展出一些好的心理来。口欲期,孩子发展的是信任;肛欲期,是自主;性器期,是竞争与合作。

口欲期,孩子需要“吃饱”,觉得可以从外部世界吸收到足够的好东西;肛欲期,孩子需要控制,通过自主控制大小便,锻炼自我力量。这两个基础打好后,孩子才有心理能量去竞争,并学会合作。竞争性是一个人能否良好发展的关键,而俄狄浦斯期,孩子就是在家里发展他的竞争性。这份竞争性,既需要得到鼓励,又需要得以控制,这样孩子的本我中的野性生命力,才可以变得人性化,但又不是失去它。

潜伏期,是6-12岁期间。这个阶段,更重视和同性交往。

一个人对异性的强烈欲望像突然间没了一样,反而表现得对同性更有兴趣,整天是男孩和男孩一起玩,女孩和女孩一起玩,谁如果整天去粘异性,就容易被嘲笑。武志红老师认为,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和同性合作的能力。

从弗洛伊德的理论来看,武志红老师认为这一阶段,可以视为一个准备期,先学会如何和同性合作,能更好的度过接下来性能量大爆炸的时期。这个时期,就是12-20岁的生殖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青春期。

青春期:12-20岁。

青春期时,青少年的第二性征会显露无遗,身体开始发育,身体的变化都在提醒他们,他们的性别是什么。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在体型上,青少年也逐渐接近成年人,这意味着,他们终于有了可以平等抗衡同性父母的生理条件。

原生家庭,其实是孩子人性的练习场。6岁前,孩子主要是生活在家庭里,他要吸收营养,他要自主控制排泄,他还要“认同”异性的竞争性,他还要学习竞争与合作。。所以这时候的父母最好是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让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相对肆意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就像我们之前谈到过的温尼科特说的那个标准——世界准备好接受我的本能排山倒海地涌出。

6岁后,孩子要进入学校了,这时学校和社会还是会把他们视为孩子,而给予优待和保护,但再也不可能像在原生家庭那样,可以得到很好的抱持性环境了。

12岁后,孩子的身体和能量,都在急剧向成年人发展,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能量无穷,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进入所谓的“残酷青春”。

如何能比较好地度过青春期?武志红老师认为当然是首先在一个在抱持性环境下长大,这样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能展现自己的力量,也能懂得尊重别人,简单来说就是,能竞争,也能合作。

如果说,原生家庭是一个人人性最初的练习场,那么青春期,也算是一个练习场,但已经是最接近社会的练习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弗系成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