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的《一出好戏》,其实是个悲惨世界

黄渤的《一出好戏》,其实是个悲惨世界_第1张图片
这是第98篇原创


1


黄渤主演的电影《一出好戏》,从上映开始就碾压《爱情公寓》。

这两部戏虽然都写明是“喜剧”,但相差十分悬殊,一个是包裹着喜剧外衣的文艺片,另一个是穿着怀旧马甲的闹剧。

很明显,大家还是爱看有脑的喜剧,哪怕那是个悲惨世界。

影片开篇,是公司10个女人和20个男人去团建,偶遇风浪,困在小岛,并且相信世界已经毁灭。

由于《鲁兵逊漂流记》深入人心,这样的开头其实并不新鲜。但好在人数够多,暴露出的人性也就更多了。

岛上的生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相当于原始社会,人们处于混乱状态,以填饱肚子活下去为唯一目的。

第二阶段,相当于封建社会,体力最好的导游小王,成了王者,指挥大家分工合作,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第三阶段,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公司张总发现了废弃游轮,占有丰富物质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物质交换市场,让别人为他打工,赚取食物。

第四阶段,相当于共产主义社会,潦倒马进在六千万彩票兑奖无望后,蓄意挑起上述两派战争,在能发电的弟弟小兴帮助下,将人们带入按需分配的快乐时光。

看似其乐融融,却是细思极恐。影片上的荒诞,仿佛唤醒了历史上的一次次演进,那都是血与泪的堆砌。

每一次进化前,都是人类最黑暗的时刻。人们因为陷入绝望,所以才去寻找希望。将绝望拍成希望,应该是这部喜剧片最大的亮点了。

可以说,演员黄渤演了无数喜剧,不缺这一个,导演黄渤却八年磨一剑,将自己的人生感悟拍成了一部真正的“悲剧”。

黄渤的《一出好戏》,其实是个悲惨世界_第2张图片
电影《一出好戏》


2


电影《一出好戏》有很多隐喻,有很多悲惨式笑点,还有很多宏大的人类话题。 

导演的讲述,像极了《罗生门》里的一个版本。让人幻想,影片中的无数人物,要是自己讲这个故事,该有怎样的过程呢?

就像彩蛋里,记者采访老潘:你们是怎样在绝境中生存下来的?老潘说了八个字:团结协作,共渡难关!不禁让人会心一笑。

作为原始部落首领小王,或许会这样讲:

刚上岛时,大家精神涣散,是我带领大家上山摘果、下水捉鱼,解决了生存问题。那时岛上只有十个女人,为了繁衍生息,男人必须表现英勇、互相攻击,死了将近一半。但我让剩下来的人充满了活下去的希望。

作为控制规则的资本家张总,或许会这样讲:

我发现游轮后,为大家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物质享受,使岛上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们执行我制定的物质交换法则,分工合作,充满希望。后来物质太多,牛奶都放臭了,我们只好倒掉,即使有些想不劳而获的人饿死了。

作为具有神性的启蒙者马进,或许会这样讲:

我收集了岛上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发出了电,这是空前的进步,是之前无法比拟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早已满足,精神生活急需提升。即使在荒岛,人们只要拥有希望,就有活下去的动力。只是,我看到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把他们扔在这里自生自灭?

电影演出了马进的视角,而前两种说法,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当流血和牺牲,被换成戏谑和调笑,生活的幸福,不在于真相,而在于希望!

这是黄渤送给我们的人类寓言。

黄渤的《一出好戏》,其实是个悲惨世界_第3张图片
电影《一出好戏》


3


拍出这样一部电影,和黄渤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这张家喻户晓的“丑男脸”,辨识度太强。但要让大家接受,却需要漫长的时间。

黄渤出生于青岛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但从小“不务正业”,中学开始就迷恋唱歌,甚至还去歌厅驻唱。

可是由于长得丑,没什么主角光环。

他在新华社举办的“那年我们21”活动中,讲述自己21岁时正在北漂,组建了乐队进行演出,经常穷到要去流浪,但还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和希望。

后来,他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还是因为长得丑,去学了配音。尽管各方挖苦之声不断,但他依然在演艺圈里享受默默无闻。

直到32岁,《疯狂的石头》捧红了喜剧明星黄渤。而在35岁,《斗牛》送给黄渤金像奖影帝的宝座。之后成为“票房50亿影帝”,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能演好喜剧的人,大多懂得悲惨,只有尝过苦,才知道什么是甜。

黄渤在银幕上总是嬉皮笑脸,但他的电影却将内心世界的黑暗进行了嘲讽。好像在说,“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大获成功,就是在受尽失败后,还天真地保有梦想。

永远幸福,就是在绝望无助时,还妥协着拥有希望。

人生的好戏每天都在上演,每个人都是那荒岛上的演员。只有纯粹的绝望内心,没有真正的悲惨世界。

黄渤的《一出好戏》,其实是个悲惨世界_第4张图片
电影《一出好戏》


欢迎来看兰月文集:伪青年成长聚集地

原创文章,转载请简信,已开启维权,谢谢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渤的《一出好戏》,其实是个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