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棒棒糖引发的情绪旋涡

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女儿上完跆拳道课后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个棒棒糖。很多小朋友拿到棒棒糖后就迫不及待地吃起来了。但是女儿自己知道最近有点咳嗽,需要回家问问妈妈能不能吃。

女儿问我的时候,我看得出来女儿很想吃,自从过年得肺炎以来,到现在都没有吃过棒棒糖。但是她正在吃中药,希望她再等三天,等吃完这三天的中药再吃。

女儿勉强同意了我的建议,先等等。但是还是忍不住想吃的那份渴望,一直把棒棒糖拿在手里把玩。我知道女儿已经很棒了,这么小的孩子,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实在不容易。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棒棒糖却引发了两次情绪大爆炸。

一、爷爷怒其不争

由于内心想吃的那份渴望太强烈,她不自觉地把带皮的棒棒糖放在嘴里含着。爷爷看见了,一副怒其不争的样子,气急败坏地说:“你这闺女,怪不得总感冒。就是不讲卫生。你不知道这个棒棒糖放在那儿,这个摸一下,那个碰一下,有多脏。你还把它放在嘴里。”

我听见觉得很不舒服,孩子听着可能更不舒服。不过她还是一脸笑嘻嘻的,不把糖从嘴里拿出来,也不继续放进去,这种回应的方式实际上是降低了她对事物应有的正常感知,慢慢地就变成无所谓了。

当我回想这个场景的时候,仿佛能深刻的感知到孩子这时候的无助,旁边这个大人抱着我是为了你好的想法,就可以居高临下地随便指责,唠叨,而她除了听着、遵从,好像什么也不能做。这种无奈和无力感应该不亚于成人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感受。

二、妈妈怒不可遏

过了一会儿,女儿准备刷牙,我进卫生间的时候发现她把花生项链的吊坠含在嘴里。我生气地把吊坠从她的嘴里拿出来,并严厉地说:“这个不能放在嘴里,很脏。不能什么都往嘴里放,你知道病从口入吗?”

女儿和刚才面对爷爷时一样,依然笑嘻嘻地看着我,开始玩手里的牙膏。我感受到自己气愤的情绪越来越强烈,简直怒不可遏。女儿为什么这么不听话,不讲卫生?但是也意识到这样是无济于事的,我必须控制住自己的情结,少说话。所以我没有再评判她玩牙膏的事情,关门走了出去。

三、觉察和反思

半个小时内两个类似的场景,让我意识到,有时候作为当事者和旁观者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和心情。作为旁边者可以很理智,可以很容易和孩子共情,但是作为当事者,就很容易走进情绪的涡,被情绪所控制,做出偏离的行为。

但是庆幸的是,我是有觉察能力的家长,觉察是改变的开始。先感受自己情绪的源头,是因为对孩子的不信任,源于“这个孩子怎么不听话”的先入为主的标签,不相信孩子对基本的卫生常识的认知。

实际上最近半年来,女儿很少把东西往嘴里放。她把棒棒糖连皮含在嘴里,是因为一直咳嗽,两三个月没吃过吃棒棒糖了,这是对她想吃而不能吃的一种心理补偿。6岁的孩子能抵制这么强烈的诱惑,已经很不容易。如果我们能肯定她的这种感受,或许她就不至于把糖纸含在嘴里了。如果她实在想含,也可以把糖纸洗千净再放。

后面她又把吊坠放在嘴里,是对棒棒糖放在嘴里不被允许的补偿。结果她的两次补偿行为都不被家长认可,被粗鲁的打断了。她心里一定有很深的失落和空洞。

四、给女儿道歉

昨天晚上我给她道歉了,把我的看见和想法告诉了她。还告诉她如果发现妈妈以后有做得不对的地方,或者让她感受不好的地方,可以提醒妈妈。我发现她的眼睛都亮了。

这个旋涡平复了,也让我知道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更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棒棒糖引发的情绪旋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