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的缓存机制

HTTP的缓存机制

1、概述

HTTP的缓存机制也就是浏览器的缓存机制,属于客户端缓存,客户端维护了一个缓存数据库,用于缓存客户端和服务器之前传输的数据,但是具体的缓存规则,根据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决定,具体可以分为强制缓存协商缓存

2、分类

(1)强制缓存

客户端请求数据时,如果缓存数据库中存在,则直接从缓存数据库中获取数据,如果缓存数据库中没有所需数据,则请求服务端获取数据

(2)协商缓存

客户端请求数据时,先从缓存数据库中获取缓存数据的一个标识,得到标识后请求服务端验证其是否有效,如该标示有效服务端会返回304,客户端直接从缓存数据库中获取数据,如该标识失效,服务端会返回200并发送新的数据,同时更新缓存数据库中的数据。

3、与缓存相关的header字段如下

(1)与强制缓存相关的字段

  • Cache-Control

它的取值决定 Http 响应内容是否可缓存到客户端,但是缓存到缓存数据库也不一定使用,因为需要鉴别缓存数据是否有效。下面看一下cache-control的取值。

private:客户端可以缓存 ,会缓存文件数据

public:客户端和代理服务器都可以缓存,会缓存文件数据

max-age=t:指定一个时间段,缓存内容将在t秒后失效,会缓存文件数据

no-cache:需要使用协商缓存来验证缓存数据,会缓存文件数据

no-store:所有内容都不会缓存。

 注意:no-cache 和 max-age 是特例,它们既包含缓存策略又包含数据是否失效的设置,以 max-age 为例,它相当于:
 Cache-Control:public/private(这里不太确定具体哪个)
 Expires:当前客户端时间 + maxAge 。
而 Cache-Control:no-cache 和 Cache-Control:max-age=0 (单位是秒)相当
  • Expires

Expires 指名了缓存数据有效的绝对时间,告诉客户端这个时间点之后的本地缓存失效,这个时间点内缓存数据有效,客户端可直接从缓存数据库中获取数据。

(2)与协商缓存相关的字段

Last-Modified: 服务器在响应请求时,在报文头中加上数据的最后修改时间。

if-Modified-Since: 表示缓存数据库中数据的最后修改时间;之后,客户端请求服务器的时候,请求头将包含此字段,服务端发现请求头中包含if-Modified-Since字段,则将缓存数据库中数据的最后修改时间与被请求资源的最后修改时间进行对比,如果一致则返回304和响应报文头,客户端可以从缓存数据库中获取数据。

  1. 如果数据被修改,服务器返回:200 OK,并且传输新的数据,同时刷新缓存
  2. 如果数据没有被修改,服务器返回304 ,客户端使用缓存数据

HTTP1.1推出了Etag。

Etag

Etag: 服务器响应请求时,通过此字段告诉客户端当前资源在服务器生成的唯一标识(生成规则由服务器决定)

If-None-Match: 再次请求服务器时,客户端的请求报文头部会包含此字段,后面的值为在缓存中获取的标识。服务器接收到次报文后发现If-None-Match则与被请求资源的唯一标识进行对比。

  1. 不同,表示数据被改动过,服务器返回状态码200,缓存数据不能使用,服务器返回新的数据

  2. 相同,表示数据未被修改,服务器返回状态码304,客户端使用缓存数据

    参考博文链接:https://juejin.im/post/6844903517702848526

你可能感兴趣的:(iOS之网络,objective-c,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