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传统,过年的情节,都深深的刻印在中国人的骨子里、基因里。千山万水,无论在天涯海角也要回家过年,这情节。你我都懂。
我是一个八零年代的人,说道过年我就会想起肉,想起猪肉。童年里对于肉的记忆都美好的、吞口水的、羡慕的。
因为记忆力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以满足的吃上几顿肉。
我的老家在贵州农村,一个大山脚下的小山村。交通比较闭塞,村子里的人们几乎家家都会养猪,养猪的目的无非两个。一个是换钱贴补家用,几乎唯一的经济收入。一个是自己家留一头,到了过年杀来吃。
如果家里有需要花大钱的,一般过年就没有猪杀了。孩子上学、婚丧嫁娶、置办房屋等等又或者家里有重病患的。在家务农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唯一可以换来大钱的就喂猪,只要够勤快,省下一点本钱,田地里多种一些菜就可以把几头猪养大。
一年到头养大一头,卖了换钱。
奶奶一辈子都很勤快、能干。靠养猪,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供了两个儿子上到了师范。后来二羊的母亲也靠这样的方式,靠着喂猪换来的钱贴补了我上学的生活费。
她八十多岁了还在养猪,她说半年就可以有一头一百多斤的猪,过年了等着一大家子的人回去。过年有了猪杀才有年味。
只是最近这两年,奶奶没有力气喂猪。她虽然手脚还麻利,只是整个人缩成干瘪的人儿,力气小了,背不动猪菜了。
还年轻时,奶奶是干活的好手,一辈子勤劳习惯了,老了也还是一个坐不住、闲不住的人。家里养着一头猪就有很多活可以干,种地,种菜,打菜喂猪,一来二去、日子就这样打发了。养着一头猪,等着一大家回去也有了盼头。
一般杀猪的时候叫来亲戚朋友,几大桌,煮上一大锅的肥膘肉,贵州人管那叫”吃泡汤“。一般是在年三十前几天开始杀猪,从过年杀猪开始,意味着这就开始过年了。
自家有了猪杀也就更有了年味。围绕着这一头猪,有许多的活要干,做腊肉、腌肉、香肠、熬猪油、炸酥肉,大多时候都把这些活留在大年三十来做,这样可以打发慢慢长夜,因为大年三十有守岁的习俗。
过了零点还需要祭祀,烧香,放鞭炮,倒上米酒清茶,迎接过往的亲人回家过年。当这一切都做完、火炕上挂满了散发着盐酒腌香的腊肉、香肠,这时候一大家子就可以安心的过年了。
孩童时对于肉的渴望、是从骨头里渗出来的,记忆中的每一块猪肉是鲜香肥美的。平日里没有机会吃上肉,也就过了年,可以满足的吃上好几天的肉。也许是对肉太渴望了,往往很多人在第一天杀猪”吃泡汤”时候,就吃太多了,甚至伤食了,后面几天对肉才没有先前的那么多渴望。
在过完年的后面几个月的时间里,都会时不时有些肉吃。火炕上的腊肉、在烟火的熏烤特有的香味也越来越浓。那时的我,眼睛总盯着火炕上的腊肉,心里、胃里馋饥饥的。
虽然这肉就摆在眼前,平日里也还是没太多机会吃,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者春天开始农耕农忙了才有机会吃到。有的人家会很小心的吃,甚至到了第二年过年,一些腊肉都还珍藏着。
我想在物资匮乏缺肉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保存猪肉吧,又或者是饿怕了,一些老人依然会小心翼翼的保管腊肉,不怎么舍得吃。
以前上大学的时。奶奶有时候会刻意的留一两大块,等着我放暑假回去吃。这猪肉在老一辈人的眼里是很珍贵的东西。
农村里喂猪。养一年到头,才能出栏。小时候的记忆中,有的人家甚至养了两年多的,谁家有300多斤的大肥猪,就表明他家不是富有就是很勤快、很能干。
今年过年没能回家,要医院病房值班。也顺便体会了一下这城里人的“过年”。可以说,似乎没有太多的年味。
在广州,一到过年,大街小巷的店铺都关了门,街上能见到的人也很少。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和繁华,过年反倒是异常的冷清。只是偶尔响起的烟花声在提醒我,过年了。
翻看着朋友圈,看朋友们各自晒的年夜饭,全家福,我心里难免有些落寞。
虽然城市里也能经常吃到各种肉、还有品类繁多的蔬菜,大酒楼做的菜也都挺色美好看,但是都没有记忆中家乡农村的猪肉的好吃,没有“那个味儿”。
没有猪肉的味、没有蔬菜的菜味。
看着各自晒一大桌一大桌的年夜饭、鸡鸭鱼、海鲜、什么肉都有了,并且大多是肉。学了中医难么久,我骨子本能的反应“肥甘厚腻”,哈哈职业病。
哦。原来早已经不是那个缺肉的年代了,只是这一桌桌的肉,又把我们的健康给吃走了。
于是,我不禁想感叹:
各种各样的肉多了,但是肉味却淡了
物资丰富了,年味却淡了
吃的东西多了,健康却下降了
家人团聚容易多了,但亲情却淡了
又或许只是我在怀旧罢了
孩童时,过年的新衣裳。
孩童时,过年的烧猪肉。
孩童时,过的年鞭炮、零食.....
随着长大这些美好的东西也在消逝
没有了等上半个月的家书期盼
没有了颠簸好几天才回到家的曲折幸福
没有了老电视机里的春晚、西游记的快乐
大年三十,一个人
给自己煮了一锅红烧肉,吃的满嘴流油,这就过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