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2 子时 周二 冷森森

老师,请做留守儿童的精神导师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教师要“用心灵来认识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句话提醒我们,教师要努力做留守儿童的知心人,更要做他们精神生活的向导。

    从微观角度而言,其实留守儿童最大的教育问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而在诸多教育问题中,情感问题尤为突出。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时时刻刻想要获得他人的关注,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毫无例外,留守儿童也希望自己经常受到父母的关爱。但无可奈何,由于与父母相隔千里之遥,缺乏日常亲情的正常互动,故他们有着极为强烈的情感渴求和心理上对亲情的依恋。毋庸置疑,孩子们的内心就如寒冬里盼望日出般地焦急和渴望他人对其投以关注的眼神。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留守儿童之所以出现诸如学习观念淡薄、乃至把学习不当一回事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因为存在许多心理问题。也就是说,学习问题归根结底也可以理解为心理问题。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由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彭玮婧主持的一项有关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调查中,受访者表示:所有教师都应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管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被老师们普遍意识到了。

欲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在课堂内下真功夫,还要课堂外喝一剂剂“中草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生存、安全、法制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并以此为契机,加强沟通,在生活生活、学习上关爱他们,从而减少他们通过非正常渠道寻求精神安慰和寄托的可能性,从而避免或减少诸如中学生早恋此类事情的发生。在课余之时,学校和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鼓励留守儿童之间互帮互助,减少他们的孤寂无助感,可以找到久违的温暖与归属感。有相关研究表明,由父母外出造成的家庭情感交流等功能的弱化,可以由老师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偿,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从而避免留守儿童出现过高的孤独感受。

     一言以蔽之,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留守儿童的“精神导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3-12 子时 周二 冷森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