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以现代人的视角回首三国:《历史的天空》

历史的天空(作词:王健;作曲:谷建芬。1994)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身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入选辞以及赏析:

一曲《历史的天空》,是历史剧歌曲创作的一座里程碑:不戏说,不标签化、扁平化,秉持着以史为镜的精神,以现代人的视角回顾历史,并力图对现实有所借鉴与启迪。

尽管对“文以载道”的提法,一直存在着争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载道”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你究竟要“载”什么样的“道”;要不然,文艺创作本身的意义,都将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央视版《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堪称是历史剧歌曲创作的一个新标杆。

《滚滚长江东逝水》向来脍炙人口,将它作为剧作的片头曲,争议不大。那么,这部剧作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又将如何找准切入点呢?先看歌词起句:

黯淡了刀光剑影,

远去了鼓角争鸣......

注意一下“黯淡”与“远去”这两个词语,这意味着本歌是对历史的回顾,是那尘埃落定之后的回望、感触与思考,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与前朝往事拉开了一段距离后,才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此,歌曲开头就以的现代人的视角,高屋建瓴,为整首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看,从开头到“......熟悉的姓名”,巧妙的借用了古代韵文的对仗句,勾勒出一幅“后”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刀光剑影”成为了过去,“黄尘古道”“烽火边城”早已成为任人凭吊的遗迹,然而,这一切,却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将近两千年前,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征战杀伐、纵横驰骋的历史人物的“面容”与“姓名”,依然鲜活如初,留在后人的记忆里,为后世所津津乐道: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

只是,如果只满足于对历史风云做一番勾勒与描绘,这一曲《历史的天空》,意义也将是极为有限的:若论形象化、画面感,文字多半要逊于镜头!那么,歌词(广义上的文学)创作的闪光处与亮点,又在哪里呢?答案是:理性思维!是啊,电视剧画面再逼真、饰演得再传神、再现得再真切,故事情节本身所包含着的经验教训、兴亡之道、盛衰之理,依然需要用语言文字来总结!也就是说,语言文字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这方面,《历史的天空》将文字的作用与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这是一个问句,问得很好、很有力:“兴亡”就在于人心向背,“盛衰”自有其理。而“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两句,更多的是对蜀汉集团上层人物的一曲挽歌!由于蜀汉集团最终的败亡,情况较为复杂,不是短短几句歌词就能够言说的,于是,在一番叹惋与感慨之后,歌词作者吟出了这样两句:

担当身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

不少论者认为,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必要去描画什么“三国鼎立”远景图,如果直接让曹魏集团一统江山,岂不是少了几十年的征战杀伐?这样的看法,固然也有某些道理;然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那个口出“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即使能够得遂所愿,也还是一个暴君!因此,诸葛亮出山,本意绝不止于助刘备三分天下,而是要以川蜀大地为基础,“兴复汉室”,一统天下!从这个角度看,指责诸葛亮搞分裂,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更何况,随着关羽败走麦城,诸葛亮的蓝图,就失去了一根极为重要的支柱。历史总有着复杂、曲折的一面,我们不应该苛求于古人。由于历史与人生都没有“如果”,因此,对于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也只能是“担当身前事”,“何计身后评”了。人,总是要有所担当的,这样的一句唱词,值得三思。歌曲的最后几句: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三国故事,最终落幕了,长江若“有情”“有意”,多半也会长歌当哭吧?我们凭吊、回顾历史,当不止于发几句牢骚。以史为镜,看到英雄人物闪光的一面,以有助于我们奋勇前行。从这个角度看,三国故事中所特有的那股“英雄气”,自有其积极的一面。既是如此,就让这股“英雄气”陪伴着我们,在我们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纵横驰骋”吧!原唱者毛阿敏对这几句的拿捏,恰到火候:不错,作为这部剧作的受众,我们确实需要有一股“英雄气”的。

整首歌大致上押ing(eng)韵,遣词造句之时充分借鉴韵文的长处,行文炼词匠心独运,言近而旨远,值得细加欣赏与品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25. 以现代人的视角回首三国:《历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