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很少写长影评喷剧,也很少给一部作品打一星,因为大家在江湖上混,拍片也好、演戏也罢,都不容易。观众毕竟是消费者,要懂得尊重劳动成果。
所以,当我看到导演想“构造青春团体偶像”,要拍一部“60年代的青春片”,所以加大了燕子和画眉的戏份,又找了一帮二人转演员来反映60年代的东北,我忍了。
所以,当我看到导演认为阮经天有跟胡八一同样的福建籍贯,可以DNA自带港台腔来自圆其说,王胖子只是小时候胖后来饿抽条了,我忍了。
所以,当我看到导演傲娇地宣称,“对我来说,永远不沾钱,不听钱。不要跟我谈钱的事,我爱怎么着怎么着,所以我会变得更单纯”,我也忍了。
毕竟是名导,你把傲气当傲骨,你学古人鄙视一切阿堵物,你曾经拍出过干货所以牛逼你说了算。只要你拍出大家能够接受的版本,我们还是喜闻乐见的。
直到看了黄皮子坟前两集,我突然体会到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里那种“出离愤怒”的感觉。究竟是怎样一种傲慢与偏见,让该片的团队腆着脸说拍片的初衷是“一定程度上想比试比试”(正午阳光的《精绝古城》?)。
我只想说,剧组是不是拍戏时让黄仙姑熏了?
二
作为原著党,我其实对改编还蛮宽容。比如《寻龙诀》,虽然在情节上做了大量改变,但至少还算尊重原著。
原著党们说的尊重原著,不是要求情节跟原著严丝合缝,而是要求尊重原著的精神,或者说是鬼吹灯能够风靡且作为盗墓小说经典的“魂”。
这个“魂”,我理解至少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情怀的立意感。盗墓本身是臭名昭著的勾当,如果只写到“又摘桃花换酒钱”式的发财致富,或者弄成胡八一冒险记、王胖子大战僵尸动作片,又或者弄成胡八一与Shirley杨互撩的三流爱情片,鬼吹灯早就自行掘墓了。摸金校尉是盗亦有道,搬山道人是家族自救,胡八一保留着革命年代的情怀,王胖子虽然贪财但是有侠义精神,Shirley杨尊重考古鄙视盗墓具有西方文化的法治意识,胡八一和Shirley杨的爱慕是含蓄的渐进的出乎情发乎礼的经历过生死考验的,王胖子虽然有荷尔蒙饥渴却从未曾饥不择食。正是这些情怀,让鬼吹灯的立意跳出了盗墓本身,在道和术、情和义方面做了属于自己的阐述,也因此具有了文学价值。
其二,是传统的文化感。无论是十六字风水还是先天八卦,无论是怒晴湘西还是黄皮子坟,虽然语焉不详,但鬼吹灯至少写出了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这个文化,是我们在以前一味“破四旧”主导下被忽略的遗珠,有中国传统文化里先验哲学的意蕴。
其三,是年份的代入感。以建国初期、“动乱年代”和改革开放为小说年代的描写,运用了大量语录、北京方言和当时的真实事件,使得小说有了很强的代入感。这是出生在70、80乃至90年代的小说主流受众群从小耳濡目染却又未曾体验,是一直不闻其详却又心思神往的。
没有以上这些,《鬼吹灯》就言之无物,行而不远;回避了这些,拍《鬼吹灯》就是杀鸡取卵,挂羊头卖狗肉。
三
按照戴锦华的说法,“青春片的基本特征,在于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而拍偶像剧就简单了,只要颜值和流量齐飞,浮华与虐恋共秀,再将玛丽苏、杰克苏贯穿始终就OK。
管虎说,他要拍的是一部“青春片”,算是另辟蹊径。如果带着这样的初衷,企鹅真没有必要花钱买霸唱的版权,徒然拉高了只在及格偏上的正午阳光《精绝古城》,终于我们在对比中,体会到星爷赞叹秋香很美的状态,继而后悔只给《精绝古城》打了四星。
黑格尔说: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出于对原著的傲慢,管虎扔掉了《鬼吹灯》的精华(如果拍红楼,恐怕没人敢说拍成青春片或者情景剧);又出于对“青春片”的成人思维,管虎打着“青春片”的旗号,拍出了一部城乡结合部的爱情玄幻“偶像剧”。
这样看来,正是整个主创团队的游离,导致了编剧的意识流改编,导致了选角的整体凌乱,也导致了演员的演技下线。再看到编剧的经历和主打作品(不详述了自行百度),我的确不能奢望被《亮剑》《士兵突击》完爆了N年毫无还手之力的体制意识主导下的编剧,能够改编出靠谱的作品。
台词功力不足,又放不下架子沿用原著,失败!
人设集体坍塌,脱离了典型人物典型性,阮八一四不像,燕子像南方姑娘,王胖子像金大牙,还是失败!
爱情戏肤浅突兀,霸唱早就套用老人家的名言,说了“盗墓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 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 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 那样温良恭俭”。同样,鬼吹灯系列的感情戏,也不是暧昧撩妹,不是男欢女爱,不是卿卿我我,更失败!
情节逻辑紊乱,从一开始阮八一掏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比变形金刚的罗盘,嘴里念叨着一堆似是而非脱离原著的台词,观众就已经凌乱。难道阮八一是穿越了巫山棺峡得到了观山太保的真传,才回到了黄皮子坟?那么他对十六字风水秘术的理解怎么又突然拉低到大金牙的水平?这是失败中的失败!
于是,再强的“电影感”,也掩饰不了该剧的苍白;再多的“水军”,也拯救不了该剧的一星。
果断弃剧,用脚投票,是避免改编烂剧横行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