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饭,一个人,坐到客厅临窗的椅子上,一边喝着茶,一边漫无目的的看着窗外。
已是寒冬腊月,杭城的气温一天比一天低,日子一天比一天冷。一场冬雨,将远处的高架、房子、建筑,近处的小河,全部笼罩在一片雨雾中。灰暗、潮湿、阴冷,人即使在室内,透过紧闭的窗,依然能感觉到阵阵逼入的寒意。
续上一杯热茶之后,起身去找了条毛毯来,盖在膝上。
是的,眼下冬的可怕与狰狞正在慢慢显现出它真实的面目来。
窗外小河边不久前还黄灿灿的银杏叶儿,一眨眼,已不知去了何处,只留下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凄雨中孤零零的立着。
这样的冷雨天气,情绪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伤与低落。
就在昨天,台湾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先生离去了。对这位老人的熟知,最早是因着他这首脍炙人口、深情感人的小诗——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由诗及人。余老诗歌的温度,让我们感知到他做人的温度。在所有对余老缅怀的文字里边,有一个情节的描述特别打动我。
那是余老73岁的时候,回国第一次见到母亲河黄河,这位年逾七旬的诗人遏制不住心中涌起的冲动,蹲下身去,亲手摸了黄河水,还叫女儿也摸一摸,最后,全家人都摸了黄河。回到车上,同行的人都忙着刮去鞋底粘上的泥浆,但余老没刮,而是把它带回了台湾。泥浆干成了黄土,被诗人小心地存放在盒子里,摆放在书架上。余老后来撰文称,“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的书房里就传来隐隐的黄河水声。”
余老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研习,让余老在中西文学界享有盛誉,往返于两岸多国,却依然从未有过“归属感”。他的心,一直眷恋着故国、故土。
读余老的诗,有种直抵内心深处的温情,而这份情,恰恰是最为动人的。
生命不易,情与爱,是人活在世上最大的支撑、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再过两天,是父亲离开我们兄弟姐妹二十周年的日子。真想念他老人家呀!想念父亲的时候,眼里满是泪水,躲在被窝里默默流泪。
父亲活着的时候,我是家中七个孩子里头最倔强,最给他惹事,最让他操心的那个。那时的农村,家家都盼儿子,作为家里第五个女娃,我的到来,并不那么受欢迎,家族有人甚至出主意要把我送人,那时父亲表现的是何等的坚决:再穷,即使做牛做马,我也要把自己的娃养大!
这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去世时,我才二十四岁。在我的印象中,他对别人无论谁都要比对我们自家孩子好,家里难得有点好吃的,如果刚好有别家孩子过来,他会毫不犹豫拿去给别家孩子吃。那时,我很不理解他的行为,甚至因此还生他的气。现在我知道,父亲那是用行动在教会我们爱。
为了养大我们这么一群孩子,在那个物质异常艰难困苦的岁月,父亲吃了太多苦!印象里,他总是没日没夜的干活,但一家九口人,光靠农田种庄稼远远不够,所以那时我们家还有种过芹菜、西瓜去卖,也有种过菌菇、金针菇,有挖过池塘养鱼,开过小店……父亲总在动脑子,想办法。
成年后,我特别感恩父亲当年没有弃我送人之恩,非但没有放弃我,父亲还供我读了书学了文化,在当时那样的年月,父亲的开明与远见是何等的了不起!同时我也深深地为自己小时候不懂事、倔强,惹父亲为我伤心而难过、忏悔!
父亲,我一直是深爱您的!如果有来生,我希望我们继续做父女!
亲人的爱,是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最初、最温暖的爱与牵挂,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起,内心就会有一股力量升起。
这两天身体有恙,无端端的,竟悲观地放大问题,想到了生与死。
第一次,我竟那样的恐惧、害怕死。不为自己,而是想到了家人。我无法想象,失去我家人会怎样的的痛苦!我的老母亲、儿子、先生、公公婆婆,还有我的兄弟姐妹,所有爱我的亲人们,我深爱着他们,亲人连心他们该也一直深爱着我。虽然中国人的含蓄传统内敛,让我从未当面和他们说过“我爱你”这样的话,但我知道我和我的家庭、我的亲人们永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缺一不可。
回报亲人的爱,最好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活着。
我想,生命的意义,一部分应该也就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