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承之西南联大

有一种事物,只有放在历史长河中,才能看清它的价值。

                                                  ――题记

最早看到西南联大的名字,是十几年前翻阅《林徽因传》 ,笼统的记得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组织的大学内迁,近日观看节目时,主持人信手拈来清华校长梅贻奇的“从游论”,不禁想起电影《无论西东》里面温情脉脉的梅校长,思绪仿若一条河流,随着那些大大小小的人物,回到战火连天的昆明。

-1- 国民政府组织高校内迁,西南联大成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平、津、宁相继沦陷。国民政府为延续和保存教育文化命脉,采取了战时教育措施,将一批大学迁到内地的政策。11月1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但在开学个月后,由于日军沿长江一线步步紧逼,师生们又继续向西南行进,在1938年2月搬迁入云南,同年4月2日,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是一次教育的长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绝无仅有。莘莘学子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国土。他们远离家乡,远离故土,仅凭少年热血与学子意气,踏过无数漫长的日夜。这一路的艰苦卓绝,后人无法感同身受。

-2- 百年清华人的历史魅力

电影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因为物价上涨,所有教室只能用茅草做屋顶,仅有的青瓦被用在了图书馆,铁皮用在了实验室,暴雨时屋里四处漏雨,讲课的声音都听不见,老师无奈的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大字,教室外,是马约翰老师带着学生无惧风雨,一直在操场跑操。轰炸机经过,大家就得往防空洞里躲。但即使在防空洞里,依然有老师指着恐龙化石,一丝不苟地讲解。在土丘下,在大树旁,在任何一个可以躲避敌机轰炸的地方,都有拿着书本的影子,让我发自内心的敬佩,感动,甚至落泪,直到片尾长达七分钟的彩蛋出来,我才明白,原来电影中那些充当背景的配角们,才是改变历史的主角。

(1)梅贻奇――清华永远的校长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所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梅贻奇用他不同凡响的教育智慧,为清华成为国际名校,世界一流学府做出卓越贡献,在剧中关于忙碌与麻木的那段简短的话语,引发无数人深思。

(2)走进教科书的国学大师

还有写下“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才女林徽因,当时和丈夫作为泰戈尔访华的英文翻译,在病重时拒绝外国友人出国治疗的建议,说“一个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应该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还有筹办泰戈尔访华,写下《少年中国说》,首次运用“中华民族”这个词的梁启超,这样的中国精神,可歌可泣。与杨绛相濡以沫的钱钟书;“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闻一多;“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的朱自清;“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的沈从文,《人间词话》的王国维,只有他的名字里“恪”字念“que”的史家大师陈寅恪,那一个个身影,那一行行名字,如雷贯耳。

(3)科技软实力

如果这些国学大师对国之贡献不够卓著,再看看国际数学大家陈省身,华罗庚,参加淞沪会战,缅甸作战,被罗斯福颁发“丰功勋章”的孙立人;成功爆炸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弹元勋”邓稼先,这些教授中,2位获得诺贝尔奖,4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院院士、人文大师更是不胜枚,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都一直是中国科技界的支柱、栋梁。

七分钟,虽为清华百年校庆而作,却让人震撼,让人心灵触动,让人忍不住感慨,忍不住回放。

-3- 国之重器,历史传承者

硝烟弥漫中,众多大学师生之弦歌不辍,这本身就是一种稳定人心的力量。国难当头,高等学府内迁,其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分——保存学术实力,延续文化命脉,培养急需人才,开拓内陆空间,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民族精神以及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

西南联大的校史只有短短八年时间,但因其英才辈出,又产生了无数故事与传奇,成为了中国大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

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起着巨大的教化作用,历史的泯灭必然造成民族性格的坍塌,如果没有西南联大,中国失去的不只是这些如雷贯耳的大人物,也会失去我们引以为傲的五千年传承。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传承之西南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