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越来越“社会”?令人辛酸的成长过程

大约是15年的时候,有爆出过一个数据,中国的留守儿童大概在1个亿。而且我有理由相信,很多越来越社会的中小学生,根本上是源自留守儿童的那一批。

无数的父母在无奈的情况下外出务工,常年与子女聚少离多。

这样,留守儿童在农村除了有自身也是空巢老人的爷爷奶奶看大外,自己身边都是一批和自己一样的留守儿童。

那么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相处时间最多的也就是一样是留守儿童的同学,同学之间有了矛盾的话,唯一能有效解决问题而且树立威信的方式就是暴力。

因为身边没有爸爸妈妈叔叔婶子等壮年劳力来替他们伸冤,爷爷奶奶年老体弱也没有办法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当暴力收获了虚荣的满足感,暴力就是最直白的追求。

当然,凭暴力取得的成功累积到了一定的次数,基本在方圆几公里内就是属于他的安全范围,也可以称势力范围,这时候会拉帮结派。

但是在安全范围内不再需要暴力的时候,暴力带来的虚荣是不会消失的,反而会被放大,他们借用言谈举止穿衣打扮来表现出来“不好惹”的特质。

环境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崇尚暴力的时候,自然会有女生或者男生来依靠他们用以欺凌别人又或者以求自保,这时候他们再次依靠暴力收获了所谓的“兄弟情”和所谓的“爱情”。

这是凭借暴力收获的新成功,暴力在他们的脑海中再次更新了认知,解决了很多他们当下正需要正渴望的一些东西。

随着传媒的兴盛,这批横行乡里的少年们忽然打开了新视界,他们在本村已经很拽了,但他们在某个APP上发现了有一批人在他们村里比自己这批人可嚣张多了,逼格高多了,而且他们经常做直播来描述自己的江湖过往,用喊麦来唱出心中的豪气天地。

关键这批直播的人很出名甚至全国都知道,点击率和礼物刷的很高,十分赚钱,这不就是出人头地了吗。


中小学生越来越“社会”?令人辛酸的成长过程_第1张图片
图源网络

有了这样的榜样,自然就会效仿成风。

虽然怪异嚣张,别人看他们投以异样的眼神,好学生都会躲着走,老师们会放弃这批人。但对他们没什么影响且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

“他们很享受这样的眼神和差别对待,并鼓动性的以为这就是个性。”

有这么一天,他们不满足在乡里乡村的自我陶醉了,要走向全国,也是用传媒,他们要树立起来中学生的一片天。

犹如炸雷,“他们村的那帮人都上快手啦,点赞破万啦,我们也拍,比他们还要狂”,弥漫很快。

于是对暴力的崇拜出现了攀比,甚至形成了标配:冬天穿薄衣薄裤,打电话要驼背抬头,手要插在裤子的兜里,身上一定要有花,会喊麦社会摇,吸烟一定要歪嘴喷出,并且用中指和大拇指夹着烟,这样才能在抽烟的时候让人很醒目的看见他手上戴的“金戒指”。

这样指向性的传播,必然会引起一部分并非“留守儿童”的城市校园学生的模仿和攀比,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学生,说的难听点,他们自己看不起这些“土包子”因为自我觉得家境良好,为何不能比他们更“社会”。

城市的教育相对更严格,学校和家长会反对制止,但是恰好碰撞了青春期的逆点,深情演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这是孩子的问题吗?

有人会误以为我的意思是说留守儿童是一颗弥漫的毒瘤。

有时候,疏不如导。

教育心理学上,我始终认可一个观点:“孩子是无辜的,一切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

而家长呢,家长也曾经是孩子。

每个人都是每个家庭的一部分,个人的问题都是整个家庭的一次暴露,而这个暴露更多的是无奈之下,有苦难言。。

各位年轻的校园大佬们,我希望当你们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不要相信一些为了保护自己阶层的人所鼓吹的“读书没用,寒门不再出贵子。”

请坚定读书上学的重要性,并且实践在你们的子女身上。

我更期望这些少年老江湖们,你们自己的子女在未来可以摆脱你们现在所经历的幼稚,不要陷入深渊中轮回。


ps:本人原创,原本人知乎回答,现修后发于。以期引起共鸣,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小学生越来越“社会”?令人辛酸的成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