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29,10-4-7,万章章句下4-7》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29,10-4-7,万章章句下4-7》

【"孔子有见行可之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今天是丁酉年己酉月丁未日,七月廿七,2017年9月17日星期日。

见行可,是见其道有可以施行的机会和可能性。际可,是交接有礼,就是交之以道,接之以礼。公养,是供馈之仪。

孟子接着说,孔子的行道之心,不仅仅只表现于在鲁国当官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孔子从没拒绝过出仕任职,寄一线希望于际遇之间。

所以,我们看到,正如李白诗句"自古圣贤皆寂寞"所述,那番寂寞是彻天彻地的,因为圣贤的心不是系在成败得失之间,其心所图甚大,不容荣华富贵萦于心怀之间,所以没有一点巧思妙计,全是培本固基的大章大法,就算是委曲迂回,未曾离开中道分毫。

如何评价这样一颗伟大心灵的成败呢?要想评价他,必要超越他或至少等量齐观才有资格,否则就是妄人妄语而已!如若不能评价,又有体验滋养一途。可将自己浸润于天地之心,也能䃼益身心,舒阔胸怀。孔子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说,人能生存于世,全赖正直之士,自私狂妄的人之所以还能活着,只是侥幸罢了。圣贤就是托举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幸福和谐的天地之心。孟子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圣贤都有一颗济世救民之心。他总是在世俗社会最拙劣的生活方式中,注入人的尊严和意义。

另一方面,不能永远仰望而不行动,虽为凡俗,要立圣贤之志。孟子说:"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圣贤也是凡人修成的,人要立志学以至圣,这事儿上不能搞所谓谦虚,在这件事情上搞谦虚不是谦虚,而是堕落是没出息是无志是窝囊废,一个窝囊废的谦虚算个P谦虚呢!你是凡夫俗子不需要你谦虚,你本来就是凡夫俗子。你"谦虚地说"自己是凡夫俗子,好像你本来是圣贤似的,这不是自欺欺人么!我们要学习曾国藩的精神: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再者,嘲笑圣贤的崇高就是嘲笑自己的卑琐。诸葛亮说:忍屈伸,去细碎。就是要人把胸襟打开,发动内在的力量,向着阳光生长。

孟子仔细研究过孔子的行迹,总结了他的三条做官原则,并分类加以命名,立身处世之道,孔子一生种种历程尽现眼前,意蕴无穷。

这里值得说明的一点是命名的神奇效应,一旦将形式命名,就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孔子本人的特殊境遇,而升华为普世性的类别,可用以解释、分析这个领域的问题并提供有益的指导意见,启发思考,为决策提供帮助。

第一条叫做"见行可之仕",是其道之可行。就是指刚好事机适合,能看到我的主张和方法有实施的兆头,那就毫不犹豫地做官了,这是见行可之仕。

第二条叫做"际可之仕",是交接有礼。就是说,虽然主张和方法不见可行的兆头,但能迎之致敬,待之以礼,对大学者大贤表现出足够的诚意,遇到这种情况也不忍骤然辞离,所以这样的官也会当,这是际可之仕。

第三条叫做"公养之仕",是供馈之仪。就是说,待遇又有了新的落差,态度礼貌上没有那么隆重和重视了,但是尊重的待遇没有缺失,管粮食的定期供粮,管副食的定期供肉,供养贤士的制度待遇和体系健全,遇到这种情况,同样不忍骤然辞离而去,所以这样的官也会当,这是公养之仕。

对照孔子的事例,第一种是在鲁国时,当时鲁定公刚即位,季恒子执政,季恒子能举荐孔子,定公能任用孔子,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显现出实行主张和方法的兆头,所以选择和季恒子合作共事,这是见行可之仕。

第二种是在卫灵公时,虽然不以国事咨询,但待孔子十分尊敬和重视,孔子没有马上就走,这是际可之仕。

第三种是在卫孝公时,按照供奉贤士的待遇相待,据说是按照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冦的俸禄六万石供养,孔子没有马上走,这是公养之仕。

孔子的社会思想核心是礼,对上述三种境遇的接受,反映出礼的弹性空间具有强大的张力。读罢此章的我,仿佛看见寂寞的孔子,淡定安坐,读书抚琴,高昂的精神化于宽厚的胸怀,不急不躁。千年以后,辛弃疾登临高楼,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又是另一番气概。

本章由交际之心以恭敬为唯一原则开始,推演出政治交际与社会交际的合法性是底儿,道德性是顶,交际标准是保底而不是责顶。第三步推演出政策教育和民俗风习的处理原则是"立其教而不易其方,施其政而不改其俗",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在表面上动手术。最后以三条做官原则,打开时空视野,从容书写礼的精神。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速成,见于从容中安静的风度。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29,10-4-7,万章章句下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