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大了,不少父母都会有ー种感觉,似乎与孩子之间有一道无形的“鸿沟”在分隔着。但似乎又很无奈,感到与孩子之间没有一座沟通的“桥梁”。正如广州话所说的:仔大仔世界,女大女世界。冇管咁多啦,儿女长大了,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于是,失落、伤感、完成养育任务、新希望等等的心情混杂在一起,正所谓“五味杂陈”。
孩子长大了,与父母形成代沟,这是正常的、合符理性的、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但这并非说不能沟通,可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沟通什么?沟通的基础又是什么?沟通的基础又是怎样建成的?
我认为这更多的是关乎父母和儿女情感沟通和交流的问题,这其中,父母能不能走进儿女的精神世界,似乎又是ー个关健问题,而这又牵涉到父母和儿女的艺术审美问题。
儿童哲学之父奥斯卡•柏尼菲认为:“孩子是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他一直在思考,他会有很多的情绪,有些可能表达了出来,有些可能没有表达出来。家长首先应该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和思考感兴趣,这些孩子的思考也确实非常有趣。”他建议父母要花一点时间去深入了解孩子们到底在想什么。
父母爱儿女,儿女爱父母,这是人本能的情感。但这并非就说,父母和儿女间没有矛盾,相反正如俗话所说的“爱之越深恨之越切”。随着年龄增大,心智成熟,儿女与父母的矛盾会越来越多,精神世界的鸿沟会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怎么办?在父母和儿女这对矛盾体中,父母占据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父母主动地去和儿女进行精神世界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
作为父母,在儿女幼儿园、小学阶段,可能感觉他们太小,而忽视或忽略了与他们在精神世界的交流。等他们上初中后,想与他们交流,却又困难重重,似乎儿女心里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
那么如何破这道无形的墙呢?一本正经地与他们一同喝“心灵鸡汤”似乎并不奏效,反而可能起到负作用。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现在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太难琢磨,在西方,有不少的电影、电视剧、摇滚乐来呈现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这方面较少。但我们的的父母还是可以尝试进入他们的电子游戏世界,进入他们的动漫世界,进入他们的流行乐世界,进入他们的偶像世界,进入他们的时尚世界,进入他们的审美世界,从而尝试去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并且进行沟通!这可能是父母与儿女的“代沟”缩小的有效方法之ー。
附:儿童哲学之父奥斯卡•柏尼菲的部分观点
儿童哲学之父奥斯卡•柏尼菲小时候的愿望是要当个消防员,但他读了苏格拉底的故事之后,开始改变主意,决定做一个哲学家,像苏格拉底一样,以提问为生。
不过,他提问的对象是孩子。奥斯卡20多年来一直在给孩子们做儿童哲学工作坊——法国小孩聪三岁开始就去哲学工作坊。
以下奥斯卡ー段话值得家长思考:
孩子憎恨父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父母很容易就会造成很多麻烦,他们也没有给孩子机会去表达对父母的不满。
就好像相爱的两个人从来不吵架一样,如果真是这样,这一定是非常奇怪的一对情侣。
当你真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是会焦虑的,你又会非常敏感,你会非常在乎他们告诉你的每一句话。哪怕是任何他们做了,或者没做的事情,都会让你觉得紧张。
家长对孩子有期待,想要获得一些东西。孩子也会期待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东西。但通常情况是,他们的这种期待都没有说出口。
当我们真正的爱的时候,我们会非常的敏感。然后我们也很小心,我们甚至有点紧张,有时候这种压力就会慢慢累积起来。当我们真的因为一件事情生气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所有的不满。这就是我为什么建议父母亲和孩子展开对话和交流,不要等到火山要爆发的那一刻。
孩子的大脑会思考一些事情,家长有责任去知道。
父母对待孩子往往特别简单,照顾他吃、睡、生活,送他去学校,带他玩。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而他们之间谈论的事情也往往是:“你吃了吗”“你睡了吗”“现在去睡觉,太晚了”“你在学校一切都好吗”或者“出去玩吧”……
其实,孩子是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他一直在思考,他会有很多的情绪,有些可能表达了出来,有些可能没有表达出来。家长首先应该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和思考感兴趣,这些孩子的思考也确实非常有趣。
我建议父母要花一点时间去深入了解孩子们到底在想什么。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坐下来,很平和、平等地来交流,可以交流任何事情
(摘自《"童书妈妈三川玲"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