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概念”来帮助创业成功?

关键词:创业起步 概念思维 务实增长

字数:3100字 ; 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

沉迷于热门“概念”,是从战略到战术上的懒惰

我们俩是一对商业咨询顾问同行。有一次,我们与某互联网食品品牌的创始人及他的团队交流业务与声誉管理。一个多小时下来,他嘴里蹦出了大量的概念与创业术语。

从“All in”“换赛道”“迭代”等我们俩还能理解的热词,到“降维打击”“游戏化思维”“迷恋”等我们能听得懂但好像又不是真的懂的词,他自己及团队随手拈来。搞得我们夫妻俩这样做商业咨询、平时已经老被人批评依赖概念与模型的人,都觉得不好意思。

聊完后,我们不禁想:现在的创业者朋友都是怎么了?概念能当商业模式用吗?概念能带来现金流吗?概念能帮助创业公司建立起团队吗?

答案貌似都不能。因为对大部分创业者来说,成为滴滴、摩拜的概率很低,它们可以用概念来吸引投资、验证模式、收割用户,但对那些诸如打算开一家大数据分析公司、理财知识平台、或在传统行业里做一些创新的创业公司来说,重要的是业务与团队上的务实增长,套用互联网“概念”没有实质作用。

文娅总结她对这种现象的观察时一针见血:创业过程中,自己可以“卖”概念,但千万别轻易“买”概念。前者有很大概率可以让你在创业初期成功,但后者却几乎会让创业者做死。

那么,创业者该怎样看待概念?是选择完全不关注、做新商知的绝缘体?还是从更本质上把握概念这一能力?

按我们的观察,与其偷懒地借用热门概念来麻痹自己,不如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务实地训练自己的“概念”能力,并逐步在公司里打造一种用于借科学“概念”来提升运营效率的文化与机制。

案例:如何借“概念”背后的观察与总结能力,优化公司运营?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它以“词语”的形式呈现,反映了我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事物的本质特点抽象、概括后的结果。

回到创业领域中,一位创业者如果掌握较多与商业本质密切相关的“概念”,并能借这些概念来勾勒战略、推进落地、优化运营,那说明他抓本质的能力很强。一般来说,这样的创业者成功的机率是非常大的。

我们认识一位国内招聘服务领域里做得非常优秀的创始人与CEO Y总。对专业的商业咨询顾问来说,与Y总交流商业上的问题总会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因为他非常擅长把琐碎的创业日常难题,抽象为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表达——这一点,对界定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至关重要。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聊到了他某款产品快速升级时,他及团队的困惑。表面上看,团产品主管L反映给他的问题是:产品的界面及交互流程,客户不满意,普通用户也表示不喜欢。但是,在深入交流之后,Y总能把这个问题深挖、概括为:团队不能把“商业战略”转化为“产品战略”,并在产品的设计上体现出来。

你如果对比Y与L,就能分辨出他俩在界定问题上的水平。很显然,Y总在同样的表象上,对问题理解的高度更高,同时,在深度上也更接近问题真正的本质。

Y总这种能力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可以对比下面两种情境及处理方式:

A:Y总认同了L对问题的看法,同意是产品的交互界面出了问题,带领团队直接在界面上不断修改。结果是,改完这个问题,又会冒出另一个问题,最后做出来的产品,完全丢了符合战略的价值。

B:Y总因为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发现问题的根源不是界面设计,而是战略本身(细节如上所述),那么他的行动将会是召集高管团队,讨论如何把公司发展的战略,翻译成产品的战略。大白话来说,就是产品里的功能,如何体现战略里。

很明显,只有后者第二种方案中的行动,才能从根子上持续地解决问题。

建议:给自己的创业激情,配置上概念工具

我们这几年与很多A轮前的初创企业交流时,发现他们在增长过程中普遍面临一个难题:如何在经验、资源及时间不足的前提下,快速界定问题、寻找对策、落地解决?

其实,“概念思维”是可以很好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我们想分享三个自己一直在用的方法,帮助大家用“概念思维”来装备自己:

第一步:找到把自己公司做活的致胜模块

创业要成功,公司要做活,不是靠单一某个点能做成的。无论是创什么业,本质上都是一门生意。基本的产品、营销、财务等模块,必须运转顺利。

然而,在我们的咨询经历中,发现很多创业公司并没有做好基本动作。举个营销方面的例子,现在每家公司都在想要不要开个微信号,或者开个抖音?如果一位创业者自己有基本的“营销目的”这样的概念,并且知道“目的”分声誉与业务两方面,那他一定不会轻易去开一个用低质量内容来维持的微信号。

尽管我们不能用“正规军”的标准来要求创业者,但在核心模块上的概念及因果关系必须清楚。同时,也要根据自己公司的性质,比如,是产品导向还是运营导向,来配置自己在相关领域里的概念。

如果你想快速了解这些生意上的基本概念,推荐你可以参考刘润老师《五分钟商学院》中整理的概念。

第二步:从确定每个模块最核心的三个概念开始

当你找到了属于自己公司致胜模块之后,你就可以带着问题,主动去找每个模块下的关键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位客户J,90后已经做到了运营总监。表面上看,J做得非常成功,老板也很信任他。但是,这些成功的代价是J一年到头,亲力亲为,几乎不休息,大年初二就去公司加班了。

后来,在与我们交流的过程中,J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随着自己团队越来越大,负责的事越来越多,他必须要引进既科学、又有实际效果的团队管理方法,才能带出自己的团队。

那方法在哪呢?J一开始在网上读各种带团队的热门,也买了一些书,但发现听起来有道理,就是实现不了。在后来的一次交流过程中,我们问他有没有关注过”情境管理“这个概念?他说没有。

于是我们跟他说:如果你现在带团队,但没有听说这个概念,也不知道这个概念展开的”必须围绕业务目标、根据团队成员在技巧与态度上的发展水平来带团队”,那你试验再多新方法,也几乎无用。

每一个模块,其实都有基本概念。比如,类似“团队”模块里的“情境管理”,“产品”模块中的“用户体验”,“品牌”模块中的“声誉管理”等。作为创业者,其实只要掌握2~3个关键概念,就能显著提升自己管理公司的效率。

第三步:借着概念,推进并完善公司的运营

我们夫妻俩一直相信一个观点,那就是

创业公司是最有机会通过“科学”来实现成功的平台。这里的科学既包括战略、管理等方向层面的科学观点与概念,也包括运营、营销等实践层面的理念与方法。

为什么?因为成熟的大公司,已经形成了固有的组织与文化,除非有极具魄力的领导出现,否则是很难进行新理念的尝试与实践的。

但创业公司不一样,创始人与核心团队因为要“创造新东西”而聚在一起,所以,大到公司文化,小到某个制度,创业公司都可以非常自由地去测试。更重要的是,即便失败,也不会有太大的代价。

比如,最近《原则》这本书及其“透明沟通”的理念,特别流行。在我们与创业公司及成熟公司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创业公司的CEO及团队,真的可以在专业顾问在场引导的情况下,把心里涉及业务最核心本质的情绪、想法、思考都坦诚地表达出来,哪怕有些话一开始会让大家觉得不舒服。最后,因为坦诚及围绕原则的沟通,很多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都得到了顺畅的解决。

然而,在稍微大正式一点的公司里,这点完全实现不了。即便老板或高管嘴上说“坦白来说……”,他也有很多话因为某些顾虑,而憋在心里,最终导致界定问题时,不能直指核心,最终在解决效果上,也只能将就。代价是高离职率、低工作效率的不断持续。

类似“透明沟通”这样的概念,在实际运营公司中还有很多。我们真诚地建议创业公司要有勇气把握自己“创”的机会,用科学的概念或原则,来创造、优化自己的公司,从而实现成功。

以上案例及想法,希望对想务实做活公司的创业朋友,有一些参考意义。

感谢静阅,期待与你一起务实创业,务实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用好“概念”来帮助创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