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澈贝儿
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离她远点
小溪深吸一口气,将手放在心口上顺了顺,再低头定睛一看,哪里还有折耳猫的影子?
刚才是幻觉,还是梦?这种奇怪的情境为什么总是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她的意识或者梦境当中,隔三差五,像是想要给予她某种提示,但又显得那么荒诞虚无。
微信群里,肖萦发来了一则调课通知,上午的两节专业基础课,由于老师有事,暂调到明天上午同一时间。
“这样以来,上午就不用去学校了啊。”小溪放下手机,双臂一展,伸了个懒腰。
妈妈的声音此时在门外响起:“小溪,快起床吃饭了。”
小溪扭过头,冲着门外回了句:“知道了,老妈,马上就好。”说罢,便匆忙将拖鞋套在了脚上。
外面阳光刺眼,又是一个燥热难耐的天气。小溪来到衣柜旁,看到琳琅满目的衣裙,回想起两周前,同样的清晨,同样的情形,梦中同一只会说话的折耳猫,它曾给自己指点过“穿衣秘诀”,橘黄色的宽吊带,翠绿色的雪纺裙,两个都可以,到底选哪一件?
小溪笑了笑,没多想,便从衣架上取下了那件翠绿色的雪纺裙。
早饭过后,和妈妈闲聊了几句,小溪便又钻进了自己的卧室。
最近发生的那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奇闻怪事,是得抽出一点时间好好理理了。小溪掩上门,坐在书桌前,又重新打开了电脑里那页熟悉的网页,接着又将从书堆里抽出的一张写满字迹的素宣纸摊在了书桌上,纸张像是沾了水,有些皱了,她用手捋了捋,便开始用黑色签字笔继续在上面记录着什么。
“立南大学2018年蓝色骨冢事件”,网页的最上方显示出几个加粗加黑的字体。小溪拖着鼠标继续下拉,一行小字将她的目光锁定了下来:
“据说这些蓝色的骨头是立大某个实验室在做一项重要研究时,所埋藏的那些死于众多次失败实验的猫的尸体。”
“猫的尸体?”小溪睁大了眼睛,一个不确定的推测突然在脑海中浮现,“难道是……生科院的某个实验室?”立大生科院最近几年一直致力于猫的研究,在许多知名杂志上都发表过关于猫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及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这里所说的某个实验室,怕是立大生科院无疑了。
“只是一些再普通不过的实验动物而已,为什么会升级成‘立大十大最火谣传事件’之一呢?”小溪的眉心拧了拧,接着思忖道,“难道是有什么隐而未知的诡谲事件助长了这‘谣传之火’?”
小溪不敢再往下想,联想起两周前小区那起双胞胎男孩坠楼事件,还有那晚和穗芳在电影院门前看到的对着自己面露凶光的鸳鸯眼波斯猫,以及莫名其妙在梦中多次出现的会说话的折耳猫……一切似乎都与猫有关,这些怪事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好像是从家里来了那只折耳猫之后,难道说……这只折耳猫也有问题?
小溪只觉自己后背发凉,正欲将这些事件一一理清,记录在一张新的空白宣纸上的时候,她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是小茹打来的。或许小茹可以帮她解开某个结,想到这里,小溪慌忙将手机拿起,按下了接听键。
“快开门,小溪,我到你家门口了!”电话里传来小茹轻快的声音。
“你可真是我肚子里的蛔虫啊,正想着你这棵‘救命稻草’呢,”小溪撂下手中的笔,便朝房门走去,“等着啊,马上给你开门。”
小茹和小溪妈妈打了声招呼之后,便随着小溪来到了她的卧室。
“我正有事想给你说呢,”小茹在小溪床边坐下之后,神色慌张而又惶恐,“之前给你说的那个被送进医院的双瞳异色的小男孩,在医院重症监护室躺了两周,昨天还是走了,说是心脏衰竭太严重,无力回天了。”
“真是可惜了,”小溪感慨道,“他哥哥没事吧?”
“哥哥好得很,没事。”
“这两周再没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吧?”
“奇怪的事?那倒没有听说。”
“但是我身边有一些怪事却接踵而至。”
“嗯?”
“我觉得我家里的那只折耳猫有问题。”
客厅里,折耳猫正瘫在自己的猫房边,惬意地打着盹儿,阳光透过阳台上的玻璃窗照了进来,正好打在它灰白相间的茸毛上。耷拉在脑袋上的两只耳朵,突然间,像是感受到了什么刺激,竟不自觉地抖动了几下。
随后,它缓缓从地上站起,徐步走到被阳光洒满的开着的窗格上,仰起头,眯着眼,身体中部弓成了一座拱桥。
在这无限的秋光中,一只黑色的鸟儿从窗棂前划过,无声无息,却用自己的身影划出了一条完美的弧线,折耳猫竟像是长了翅膀一样,倏地从窗棂前一跃而起,沿着那条弧线,飞落在了阳台下的一座花坛里。
花坛里满是紫红色的观叶菊,一簇一簇,簇拥着绿色的叶子和枝干。在花坛边角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像是微风撼动了一坛秋色,一只白色的鸳鸯眼波斯猫竟倏地从角落里蹿了出来。
四目相对,折耳猫黑色的眸子里似乎有一股难以言说的躁动,它弓着身体的中部,两只下压的前爪随时准备向自己的对手发起攻击。
“为什么你总是对她纠缠不放,你有什么预谋我都知道。”折耳猫不紧不慢地从牙齿间咬出了一句话。
“她太引人注目了,这个灵魂我喜欢。”白色波斯猫嘶哑着喉咙,两只颜色迥异的眼睛里发出冷冷的光。
“我警告你,离她远点。”折耳猫朝前跨了一步。
“哈哈,那要看你的本事了!”
阳台上,小溪指着花坛的一处,对小茹悄声说道:“你看,那就是两周前,我妈在街上捡到的那只折耳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