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个名副其实的坏人,为何会是一个绝对的好皇帝?

朱棣:一个名副其实的坏人,为何会是一个绝对的好皇帝?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朱棣,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1360年出生于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就藩于北平(现在的北京),年少时多次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军出师。他生于首都,却长于沙场,认识很多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名将,长年跟随军队久经沙场。从小的成长环境与经历,为朱棣之后的靖难之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98年,建文帝登基。为了防止日后藩王造反。1399年建文帝决定削藩,面对建文帝的威逼,本就不服建文帝当皇帝的朱棣,决定造反。

但是造反也得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吧,他可不想背负一个名副其实的夺权罪名。所以,造反的理由至关重要。最后,朱棣与道衍终于找出了一个比较靠边的理由:清君侧。找到理由的朱棣决定起兵造反,靖难之役打响。

道衍是一个什么人呢?

道衍,俗名姚广孝,1335-1418年,今江苏吴县人,只比朱元璋小5岁,十四岁出家为僧,取名为道衍。从小好学,擅长吟诗作画,精通厚黑学,善阴阳术数之学,善于谋权。是靖难之役的总策划人。

经过了真定之战、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夹河之战。在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靖难之役以建文帝失败而告终,同年,朱棣登基,改年号为:永乐,后人也称朱棣为永乐大帝。

朱棣在位的22年里,明朝国泰民安,国富强盛,边疆太平,他将明朝打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修书、迁都、航海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些事情都是非常难以完成的,而朱棣不但完成了,还完成的非常好。


朱棣:一个名副其实的坏人,为何会是一个绝对的好皇帝?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朱棣的主要政绩

1.修书

历代在位的皇帝都会做这件事情−修书,但是朱棣有更高的要求,他想要出一本史无前例的巨著。

修书是一件巨大的工程,需要找一个总编辑,这个人必须是要有广博的学识,清晰的辨别能力,无比的耐心,兼容并包的思想。朱棣找到了这样一个人,名叫解缙。

解缙,1369年出生,江西吉安人,自幼聪明好学,被同乡之人称为才子。由于博学多才,选为《永乐大典》的总编辑,之后因为参与党争,被关入大牢,惨死于狱中。

编写的过程中,广招有才学之人参与编写,在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书籍只能用手写,写字写的好的人也必不可少。

为了这部巨著,几千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很多人在工作中过度劳累而死。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做到了,终于在1407年修成了一部光耀史册、流芳千古的伟大书籍《永乐大典》。

2.迁都

迁都说起来容易,只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执政而已。但也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修建宫殿,还要将很多老婆、很多儿子、百姓都要迁至新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朱棣还面临了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粮食。

北方不产粮食,迁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饭的问题。从南方运粮食到北方,在没有飞机,没有汽车的时代,只能靠人工搬运,一趟至少也要一个月,并且运粮的人也要吃饭,这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但朱棣是何许人也,彷佛就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

永乐九年,朱棣命工部尚书宋礼治理会通河,保持河道的畅通,宋礼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水利专家,这个任务交给他最合适不过。

他完成了任务,南北河道畅通无阻,粮食问题解决。宫殿以及大臣们的办公单位在永乐七年就已建好。

1431年,朱棣正式下令:迁都

从此,北京成为了明朝的首都,一直延续了两百多年。现在的现代都市北京,高楼耸立,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朱棣的功劳功不可没。

朱棣迁都有两个原因:

1.朱棣从小在北平长大,饮食于生活习惯都偏爱北方,对北方有深厚的情感。
2.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不种地,经常打家劫舍,扰得北方不得安宁。

3.航海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郑和七次下西洋,据说麻将就是郑和发明的,为了给同行士兵们消遣娱乐。

1405年,郑和开始了第一次的远洋航行。郑和远航主要有两个原因。

1.寻找建文帝
2.肩负起威名远扬、胸怀远人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让各国都见识到了明朝的强大与繁荣。各国纷纷派使者向明朝进贡,那时的明朝威名远扬。

朱棣登基后,杀了很多无辜的人,他天生生性多疑,不信任别人,完美的继承了老爹朱元璋“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办事态度。朱棣创下的政绩也是非常伟大的,是被后人赞扬的。

朱棣,一个名副其实的坏人,但决对称得上是一个好皇帝。

你可能感兴趣的:(朱棣:一个名副其实的坏人,为何会是一个绝对的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