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说真话的下场”

文 / 猫砂

01

现在想发个朋友圈真的是越来越累了。

阿朱刚成为新晋奶妈时,宝宝张嘴吐个泡泡,她都恨不得拼九宫格发个朋友圈;一天下来,朋友圈可以发十几条视频,满屏都是她家宝宝咿咿呀呀爬来爬去。

高调晒了一个多月的娃,她无意看见同事聊天记录,在那个她被排除在外的小群里,她和她的娃竟然被diss得一塌糊涂。

“谁要整天看她家娃拉屎放屁?又不是Cindy脸。”

“哎,屏蔽不就好了。”

“还不能屏蔽好不好,人家还要经常集赞呢。”

阿朱瞬间心态爆炸。

可是其实,被刷屏的人抱怨又有什么错呢?

朋友圈里的老早不是朋友了,东一个西一个,塞满了在社会各个渠道认识的人。哪怕是点个外卖,“加个好友吧,有新菜品给您优惠”,他都能获得进入你朋友圈的资格。哪天你在朋友圈里刷到这个叫黄焖鸡的人失恋,还得思考半天谁的微信名这么有特点。

“在朋友圈说真话的下场”_第1张图片

02

扬子最近还时不时会发朋友圈,但她已经不怎么敢在朋友圈说实话了。

第一次坐商务舱出差,她发了个登机牌的照片,有个人的评论阴阳怪气:“会坐飞机了呢,这逼装得很棒棒哦。”打开头像一看,是中学同学,毕业后回到十八线城市开小卖部了。

看了一部特别美妙的歌剧,她写了千字长评在朋友圈安利,除了一排排点赞,还有一个扎眼的评论:“文化人就是不一样,讲起骚话一套一套的。”打开头像一看,光这人是谁都回忆了好几分钟,最后想起来,是自己一个小学辍学的远方亲戚。

朋友圈的确是有分组功能。但是再细腻的分组,都及不上生活那么繁杂的、各自独立而又互相交叉的人际圈子。

“在朋友圈说真话的下场”_第2张图片

分组越来越复杂,重重叠叠,有的人在许多组里出现,有的组只有一个人,有的分组是为了可见,也有的是为了屏蔽。当分组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发条新朋友圈都要新做一个组的时候,就累了。

微信上的人越加越多,生活中却跟自己的生活并没交集;遇到失恋离职,倒不如拉一个闺蜜小群,抱着闺蜜们哭来得痛快。发了朋友圈,还得在心里默默担心哪些人会觉得自己卖惨、那些人会幸灾乐祸。

前不久看过一篇《女生最令人反感的朋友圈》,发现反感什么的都有。

卖东西的肯定会被反感,P图发自拍的被反感,发心灵鸡汤被反感,不转不是中国人被反感,转咪蒙ayawawa的被反感,生病扫墓要先自拍的被反感,晒男朋友转账记录的被反感。还有G点特别奇怪的,“那些发什么都要带定位的也让人不爽,感觉也像在晒。”

每个人都是在指着别人的同时,一边毫无自觉地躺枪。

真累啊。掏心掏肺说的真心话到了别人那成了个笑话,不如让它直接烂在心里,自己消化。 

“在朋友圈说真话的下场”_第3张图片

03

12年底的时候,QQ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全民隐身”。

所有人都习惯隐身上线,一上线,列表里全是一片灰色。后来,腾讯官方更新版本,准备强制取消登录隐身,结果被骂得死去活来,只好赶紧恢复了隐身功能。

也正是那一年,微信的用户量开始火爆起来。

那时微信的主打定位就是“更私密的社交软件”,这跟QQ取消隐身多少是否有关联呢?

现在微信产品经理大概又要头疼“全民三天可见”的问题了。知乎@望问津说,如果点开每一个朋友都只有三天动态,那么这款社交软件就死了。

我们一边渴求展露自己,一边又想要给自己划出更大块的自留地。一边清楚地知道朋友圈只是个自由分享动态的地方,一边又忍不住要过度纠结点赞数和评论内容,还要战战兢兢考虑会不会被反感的问题。

有人都快养成习惯了:晚上发一条朋友圈,第二天就把图片锁起来,不锁就睡不着。就像是一个朋友圈特工,要是不及时上锁,总担心敌人会沿着蛛丝马迹过来寻破自己隐秘的身份。

在这点上,我们的父母长辈反而更加坦坦荡荡,真实到只有“传递快乐+快乐的9宫格图片”、“震惊!……”、“为人父母一定要看...”等内容,从没有多余的担心。

“在朋友圈说真话的下场”_第4张图片

还有一些人发朋友圈,其实只想对一个人可见的。但是在发送的前一刻,还是把他屏蔽了。

有些话私聊显得太多余,那就只能用朋友圈这个半公开的方式,让你看见我过得好不好了。

朋友圈里有些人消失了,有些人还在。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真正喜欢你的人,看你发什么都开心;对你心怀芥蒂,看你发什么都是不满的。

选择不发,有部分原因是不想过早看破真相罢了。

想来想去,还是知乎那个“不发朋友圈的人是什么心态”下,最高赞回答最坦荡有趣了:

因为真正的我

并不能在朋友圈中被了解

我也并不在乎那些随手的赞

“在朋友圈说真话的下场”_第5张图片
本期作者/猫砂君

最孤独的其实是那些

一条条刷着朋友圈

却从来都不发的人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朋友圈说真话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