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发现需求?运营决策?需求分析?竞品分析?调动所有资源去做好一件事?
在大部分的公司里面,基础型的产品经理做的是写需求,这可以理解为产品设计;高阶一点的产品经理,思考的是流量从哪里来、怎么获取,这里有一个五字真言:流量,转化率。
五字真言:流量,转化率
流量:用户从哪里来;
转化率:用户来了以后,怎么重复使用。
大部分的产品经理,能做好需求,确定好用户使用的场景,做的是转化率的事情。而顶尖的产品经理,思考的是用户从哪里来,如何获取,这比转化率更有价值。
上图是流量转化率的行为路径,也是电商里比较常见的用户行为流程。激活用户-注册-购物车-下单-支付-客单价-复购率。我们常规的逻辑会认为,用户来了之后一直到达成购买行为,是产品经理的工作职责。但是,实则不然,这里的每一步,都是值得产品经理深耕的,而其中最重要的,反倒是用户从哪里来,也就是流量。
流量
大部分的公司会有市场部门或运营部门,主要负责做投放的,常用的手段有校园推广,新媒体推广,投广点通/粉丝通。
而如果产品经理去做流量,会有哪些手段呢?
1、让用户带来用户。比如百度云,平均一个用户拉来16个用户,设计分享的功能。比如用户登录的时候,会在微博上分享一条动态。
2、通过设计运营活动外部拉新。比如零元购,每天放出一些0元的商品,但是需要自付邮费,而且前提是成功邀请好友参加,这就达成了帮我们拉新用户的效果。
3、拼团,拼多多。用低价打破用户的心理防线,但是需要拉2-3个用户才能成团。
拉新之后,流量沉淀到哪里去?在app里吗?以现在的市场格局看,不是这样的。
洋葱淘的用户,沉淀在微信群里,而不是app里。每天都给微信群的用户发红包、优惠券、推送等。建微信群的时候,我们先拉核心用户建了1群,然后告诉核心用户可以拉自己的好友进来,当人数达到200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红包。1群满员之后,我们告诉群友,如果你自己当群主,我们会给群主一定的优惠券或红包。从一个群,到几个群,持续扩大,一不小心就拉了100个群。
流量怎么最大化?当用户达到一百万之后,我们会回归到广告覆盖最大化,流量覆盖最大化,口碑传播最大化。但现在的市场格局,已经很难做到这些的最大化,而现在的手段往往采用的是新媒体营销的方法。
而流量来了之后,如何让转化率路径最短?路径越长,流失率越大。这里有两个事情可以做:
1、登录,注册一个账号的门槛很高。为什么一定要登录才能购买?注册是可以去掉的,比如去哪儿在填写订单的时候才需要填写个人信息。
2、购物车和下单,二选一。购物车,让客单价更高,但是不够快速购买。美国的spring做的就是快速购买的方式,你的尺码都被它记住了,可以一键下单。
如果用户迟迟没有下单,我们可以给他发一个24小时生效的券,用户规避损失的心理会促使他去下单。
如果用户下单,但是没有支付怎么办?我们可以提醒他还没有支付,或者给他发2元的优惠。
客单价的提升,可以根据平均值设置高一点的包邮价。
复购率怎么提升呢?对用户极致的判断,这里有一个模型叫RFM模型,根据用户的购买频率、购买周期、客单价来划分。一些用户很久没有购买的时候,可以给他一些推送,召回他复购。
成本控制,也是产品经理要做的事情。比如退换货的成本、系统维护的成本。发短信是要付费,可以改成发push。
电商产品,百分之几的转化率是很正常的,但是细节之处见真章,做得好可以高很多倍。
流量的终极境界,是用户帮你拉用户;货的终极境界是没有货,是虚拟商品,是派券,是100%毛利。
电商产品动机设计
1、车辙设计
我们擅长的是从痛点出发找需求,为了任务设计任务。比如宜家的路径是单线程的,用户只能沿着这条设计好的路径走,这是比较保守的方法。
2、糖线设计
在地上用糖摆出一条线,蚂蚁沿着这条线走,蚂蚁的动机是要吃糖,你的动机是要引导蚂蚁到达你想让他到达的地方,而蚂蚁以为自己在吃糖,而且是会到达目的地的,他不知道,这是在你的引导下才到达目的地。
(1)内容电商。用户看的是美妆护肤的帖子,在其中产生购买欲。
(2)一元夺宝。用户只要花一块钱,就能获得一个抽奖机会。比如凑齐6000个人就能抽一步iPhone,而iPhone的价格是5000元,这样最后系统赚了1000块钱。而消费者心态,是捡便宜。中国消费者捡便宜的心态是很明确、很好利用的。作为平台,就是以小搏大,收到了商品不错的利润。
(3)拼好货、拼多多。需要邀请好友才能成单,而且没拼成的话,会给你退钱,但是要在一个月后退钱。这样平台赚到了流量,也赚到了资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