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己的大脑不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呢?!(一)

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说“不能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看到这句话,曾对我有当头棒喝之效。

在那之前,我对书卷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腹有诗书之人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欣赏与好感,对妙语连珠、时常让人大开脑洞的人有一种近乎盲目的崇拜,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脑残粉”吧。所以,我喜欢看书,喜欢喜欢看书的人,喜欢那些让我脑洞大开的想法进驻到我的大脑,甚至潜意识地认为爱书人都不会坏到哪里去,基本是可以信任和托付的。而且,以少年之口说出听起来很深刻的道理,也常获得身边人肯定或微仰的表示,这对我无疑是一种鼓励,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书籍的虔诚,认为书上说的总是有道理的。

当然,随着阅读的广泛,我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相左的观念。这种情况下,我采用了比较感性的办法去处理:一是我喜欢哪个作者,就站队站过去,一起去批判相左的观念;二是哪个作者“更厉害”,我就站队站在哪一边,批判另一边。具体怎么样算“更厉害”,我自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完全的凭借感觉,所谓的感觉包括很多因素,比如说有趣、有种、有很多书名号、会骂人或者对文字组合风格莫名其妙的喜欢等等不一而足。于此,在我少年不成熟的大脑里,形成了一个“江湖排名”。我站在农村集市的小书摊上,看着几位畅销作者的全集,会指给小伙伴说“钱钟书这个人最厉害了,胡适也牛逼,林语堂和周作人很好玩,梁实秋很有意思,周国平不怎么样”,后来看了李敖的书,又向小伙伴们推荐,“我发现李敖是最牛逼的,中国活着的人里面读书最多,白话文写得最好,也好玩,比鲁迅还伟大”。这些类似金庸武侠排行榜的认识,是我大脑里最初的文化地图。我也在由着性子,不断地细化和扩展这张地图。直到,我接触到西方思想家的一些作品,当我看到:

不能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我切生生地感觉到一种否定,一种挫败感,一种满满的失落。我感觉不能再任由其他的思想进驻我的大脑了。随之产生的效果,并非让我从此走上了审视思辨的学习旅程,而是再看到书的时候,心态开始游移不定,甚至感觉到某种透着深深火红色的危险,好像不小心就会被灼伤。居然因为这句话,我的阅读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不再那么愉悦,不再那么流畅,甚至不再那么心甘情愿。

现在想来,我当时的表现本质上依然没有挣脱旧有的模式。大脑还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只不过,这一次是叔本华成了跑马场里最拉风的那一匹而已。

随着阅历增长,我发现这种冲突和矛盾存在于生活的任何一个缝隙里。不论何时何地,只要用心观察,都会发现这种冲突,有的明显有的隐蔽,有的细微有的宏达,有的微弱有的强势,仅此而已。从肩负民族使命感还是要遵循个人内心,到择业中考虑薪水还是考虑行业性质,到健康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止,到随心所欲还是克己复礼,甚至泡妞都背着伦理的包袱“不以恋爱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任何一种选择都可以找出足够强大的理论支撑,任何一种理论也足以找到可以与之相抗衡的相反观念。然后就发现,选择是一件好累的事情。

到底怎么选呢?到底什么最重要呢?

这个问题到最后,可能是一个大部分人普遍遇到的思维泥淖: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多少人在这里痛苦挣扎,多少人以此为挡箭牌徘徊不前,多少人放弃挣扎浑浑噩噩。又有几人成功跳出泥淖,人生的脚步好像就越来越清晰了?

看《晓松奇谈》关于马术的那一期时,把我的思维和叔本华的这句话勾连了起来。

我们为什么不能管理自己的跑马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自己的大脑不能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