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明青年
昨晚在看新闻的时候,一则由成都商报《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的新闻吸引了我的眼球。不禁我点了进去。
我大概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躲在被窝里一字不落的看完了这篇新闻。然而我并没有向往常一样看完新闻就放下手机睡觉,而是陷入了沉思。
沉思1:“别人家的孩子”为何也会决裂?
王猛,一位80后北大高材生,曾经的四川某地级市理科状元,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读研究生,让人觉得风光无限的人才,这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的特征的“好孩子”,居然13年前开始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与父母彻底决裂。这样的新闻对于任何一个人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内容都会感觉到诧异和惊讶或难以相信怎么会这样?
在王猛这篇近 1.6万字的长文当中,详细记录了他父母对他的所作所为及对他产生的心理影响。
文中的多次提及到父母要求他到父母单位所办学校上学,多次反对无效。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在校被人欺负,被人笑话,然而这一切在他们父母里却不以未然。
从小心灵上的创伤就这样一步步扎进了王猛的内心不能自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经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这是和你孩子开玩笑,这是喜欢你的小孩,你怎么还能生气呢?”
殊不知,一遍又一遍的玩笑,最终还是扎进了小朋友幼小的心灵,而慢慢变得恐惧胆怯,缺乏安全感。做什么事情都开始了畏手畏脚的习惯,生怕别人笑话。
王猛在文中提及到的二姨,因为听到别人说他小学一年级连鸡蛋都不会剥,动手能力差,就这样成为她二姨每年去他家拜年必说的一个“节目”,直到王猛最后一次在家过年,那时候王猛已经大学毕业了读硕士了。二姨还能拿这个笑话。
殊不知这样的长辈,不尊敬也罢!我们时长说到的是,“玩笑可以开,但是不要太过分了”。
从王猛的句句渗透种,不难感觉到他的父母一副自私自利的丑陋的嘴角,和他父母所推荐的各个“代理监护人”那种爱慕虚荣,玩弄权术,全然夹杂在王猛从小到大的身心上,目的只有一个,“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希望你明白,我都是为了好”。
也许这些是王猛为什么会和父母决裂的真正原因吧——父母的炫耀,父母得自私自利,父母社会上显的体面,最后一个就是“我这都是为了你好”。然而却从来不考虑孩子已经长大的现实!
沉思2:我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道具!
王猛在说道父母在外炫耀他是那个二百五十一中唯一一个本部考上北大的高材生的时候,显得那个神奇不知道有多少的自我满足,然而王猛却不以为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周边,有太多的家长爱拿自己的 孩子说事,孩子的成绩好坏貌似能够直接影响到父母在社会上的面子似的。
其实不然,关键还得还心态。曾经看过一个节目说道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对他儿子白清扬开玩笑说过这么一句话“你要是考了第一,我跟你断绝父子关系”。玩笑般的阐述了这对父子在相处上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也没给孩子任何压力。很多时候,随心去做,不必过于强求。
成绩的好坏并不代表以后孩子就一定不行!
你爱的是你的孩子,而不是成绩好的孩子!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电影《少年班》的主角吴未。一个没有天才的智商,最用功可考试总是倒数第一,从小被家长奉为人上人,上过报纸,被称为“神童”,可在少年班里只是个笑话罢了,显得是那样的卑微。
我一直相信这三句话:
“人与人,
是真的生来就有差距的”。
“放弃掉那些比较,
你可以活得更自由。”
“只要自己努力付出了,
对得住自己就可以了,
不要在乎别人太多的看法。”
在《少年班》电影里我看到了王猛的影子,一个学霸级别的人,应该拥有的自信和活力和朝气,却被 自己的父母当做道具,被一遍一遍所折磨,不管孩子能够接受不管孩子能够喜欢,父母的安排就是对的。这样的说辞在今天依然能够看的到,父母包办 ,孩子长大后犹如行尸走肉,也就只能当做父母炫耀的道具,去一遍一遍的将孩子的内心送上边缘,最后开始爆发。那种爆发是可怕的,隐藏着多年积累的 能量,一触即发,那威力不是一般情况所能化解掉的“深仇大恨”。
沉思3:家庭教育父母该怎么做?
教育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到现在也越来越多的是父母年龄段和现代学生这个年代,两代人之间的思想变化能不能紧跟在一条线上,这是我个人认为的重中之重。
第一:新时代,父母得思想应该学会与时俱进,不能坐井观天,自以为是,强加自己的陈旧的思想于孩子身上。
第二:两代人之间的交流要客观依据科学事实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跟自己的社会利益挂钩在孩子身上,要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第三:和孩子有共同繁荣寓教于乐的爱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第四:原则性的问题孩子不能犯,家长要以身作则。
第五:切勿开玩笑开过头,在你们以为孩子还很小不懂事的时候,其实孩子已经在内心深深的记下了这个有点损人的玩笑,伴着他一生。成为心里过不去的坎。
第六:你爱你的是你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成绩好的孩子。孩子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用来当做炫耀的道具!!
(END)
愿你的孩子有个快乐的青春年华!
下方留下你青春的记忆,看看你的青春是否值得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