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痛苦的四要三不要

缓解痛苦的四要三不要_第1张图片

痛苦是什么?痛苦是渴望不该渴望的,失去不该失去的,做了不该做的。痛苦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啄食着肝脏却无能为力——滴答滴答,是流不尽的眼泪,更是淌不绝的鲜血,滴答滴答……

痛苦不可避免,人生必要经历,怎样才能让这些经历稍稍容易一点呢?这就是我下面要说的四要三不要。

一、要有可以想哭就哭的环境

家里是个不错的选择,眼泪鼻涕糊一脸也没事,但家里若是伤心地,那么出去走走,大马路也好,公园也好,痛了就哭,哭累了继续走,走累了继续哭。管别人什么眼光,陌生人的看法和自己的心伤比较起来,微不足道——不,连比较都没必要。

要知道,越压抑只会越痛苦,创造一个自己能放得开、能随心所欲的环境至关重要。在不需要掩饰的环境里,尽情释放着自己的愤恨与委屈,渐渐地,痛苦便会筋疲力竭,于是,这一场小战,我们算是胜了。擦擦鼻涕,下一回合,随时可能开始。

缓解痛苦的四要三不要_第2张图片

二、要有可以倾诉的人

如若有幸得一愿听自己无休无止、唠唠叨叨哭诉的人,那么会很有帮助,因为每一次的诉说,虽是折磨,却也是一点点的自我救赎。说得多,道得频,折磨得麻木些了,也就好受些了。

《祥林嫂》的中心思想我已忘记,仅记得她不断诉说儿子的遇害,诉说自己的悔恨。以前不理解,只认为是唠叨,唠叨的别人都厌倦了。经历过痛苦才知道,每一次倾诉都是一次对自己的惩罚,每一句“如果”都是一把洒在心口的盐——然而也只有这么自我折磨,才能减轻一丝丝的“罪孽”。

自言自语效果并不佳,人可能就那么奇怪,要否定自己又想得到别人肯定,有人肯定时却又要不停反驳,一定要反驳到对方无力招架才勉强善罢甘休,然后便又黯然神伤。倾诉对象并不轻松,他需要耐心听着反反复复的哭诉,并适时给予安慰,再小心翼翼表示赞同。所以能有这样一位负面情绪接受者,何其幸哉。

缓解痛苦的四要三不要_第3张图片

三、要有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理解自己和倾听自己有何不同?倾听的人不需要懂你的痛苦,只要表现出他懂,给出恰当的反应即可。但是理解自己的人大不相同,如果都在经历同样的苦难,那么,他此时绝对是世界上最理解你的人——你的痛,你的泪,你的恨,毋需多言,这一知己将起到最大的安慰作用——你们甚至不用互相劝慰,只需要互相倾诉,倾诉彼此的痛苦。人的情感世界就是这么奇妙,相同的两份痛苦之和,不等于二,而恰恰小于一。

或许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就是最大的安慰。纵观各种互助会,比如电影《亲爱的》中失踪儿童父母互助会,美剧《绝望主妇》中的酒瘾互助会等等,都是将一群经历着相似痛苦的不幸人群,聚在一起,或听或说。因为苦难的相似性,因此不论是倾听还是诉说,其实都是一次一次重复自己的遭遇,一层一层撕开自己的伪装,也只有这样,才能一点一点接受无法挽回的事实,于是,陌生人之间产生了情感的共鸣,精神上也便不再孤独。天长日久,或麻木或放下,一切,便过去了。

缓解痛苦的四要三不要_第4张图片

四、要给自己一个念想

哭也好、诉也罢,都是外药,只能缓解痛苦,不能治愈痛苦。俗语有云,心病还需心药医。心药太玄乎,个人觉得信仰实在。

信仰,可能会和迷信掺和在一起,得看自己愿意取哪些舍哪些。比如打了右脸再求打左脸、天天去庙里坐等升官发财就算了,但是诸如生死轮回之类,却可以让人不那么执着于生死界限。一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要改信上帝佛祖可能比较困难,不如不管什么宗教,只信身死精神不灭就好,推荐看看《一只狗的使命》——或许死亡可以变成对重生的期待。可能会觉得自欺欺人,但其实还真不一定没依据。迈克尔·A.克莱默《被禁止的考古学》中,通过一系列的考古证据,提出生物载体消亡后,其中的意识会游离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在轮回中得到进化,似乎为灵魂说找到了科学佐证。具体可见我的另一篇文章《开卷|〈被禁止的考古学〉》。

缓解痛苦的四要三不要_第5张图片

以上所叙四个条件,能一一凑齐固然大幸,要是无法满足,那么至少应努力去避免以下三种情况,杜绝恶化。

一、需要自我伪装的环境不要

如果以为忙碌的工作环境,热闹的家庭氛围能缓解痛苦,那就大错特错了。此类环境只能压抑自己,故作坚强,殊不知这种憋闷的情绪,最后不是把嘴唇咬破、手指掐破,就是把牙齿咬碎。本该流出来的眼泪吞下了肚去,亲朋好友自然觉得他们起作用了,毕竟流不流眼泪是一个关键指标。却无人察觉,这面具的存在。

当然不否认,忙碌嘈杂的环境能分散注意力。这看似能够减轻痛苦,实则只是一个暂停开关,伤痛这部电影已经开播,暂停改变不了播放时长,反而可能因为暂停,进度还要自动往前倒回一点,得不偿失。

缓解痛苦的四要三不要_第6张图片

二、责骂式的安慰不要

一顿骂醒消沉男主女主的电视剧一抓一大把,于是很多人被洗脑了,认为哄不行、劝不成,那么就骂醒你。狂吼着什么“值不值得”“担不担心”“像不像话”之类,慷慨激昂、义正言辞。

首先说“值不值得”。我都悲痛欲绝了,还问值得不值得?能说出这种话语的,绝对不能理解自己的痛苦,都什么时候了,还能用价值来衡量?大家三观不一致,就不需要在这类人面前倾诉了,辛苦一下,止住泪水,寻一处角落,再嚎啕大哭。

“担不担心”。一般的话术为,“谁谁谁担不担心你啊?”说这话真的好么?一个在痛苦中挣扎着才能不被溺死的人,又多在他身上压一把顾虑……那“谁谁谁”必然是痛苦者最关心在意的人,必然会激起他的忧虑,这下好了,伤心没走,焦虑又现,这不是雪上加霜又是什么?

“像不像话”。套用一句“古话”,像话(画)咋不贴墙上呢?敢情要将眼泪流得像山川湖泊一样动人,悲伤表现得像艺术一样唯美才行?此时真不是讨论伤痛是否恰如其分之时,难道我的悲伤不像话,就不应该悲伤,就应该破涕为笑、恢复如初吗?绝对不会,除了徒增烦恼,实想不出其他效果。

缓解痛苦的四要三不要_第7张图片

三、逃避的心态不要

不想看不愿听,真的就能不去想吗?把回忆装进口袋,真的就能束缚住它吗?把眼泪灌入肚肠,真的就能消化了吗?骗得了别人,却哪里骗得了自己?逃避就是把痛苦当作洪水猛兽,硬塞入罐,然后盖上盖子,压住,压住,一直压住。稍一松懈,它就会排山倒海般蹿出,让人猝不及防,难以承受。与其让它来的毫无防备,倒不如顺其自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刻意为之,更有可能淡然处之。

痛苦一旦出现,必将如影随形。所谓逃避,也只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逃避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一切都已过去,以为自己已经挺了过来,可若要尝试面对,便会发现,痛,始终如一,未曾改变。只有试着正视痛苦,才能逐渐接受事实,最好能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承伤能力,以更加坚强的心,去面对将来的种种不幸。

缓解痛苦的四要三不要_第8张图片

以上,皆为本人所遇所想所感,人各有异,心自当不同,若有益,实属荣幸,若无益,惜无缘。

缓解痛苦的四要三不要_第9张图片

(文中图片,除简笔画外,均来自unsplash.com)

 -----THE END -----

你可能感兴趣的:(缓解痛苦的四要三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