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

      记得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而能撬起我们整个人生的那个神奇“支点”,那盏能使我们几乎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的奇妙神灯就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习惯”二字。

      我们的行为受到品味、情感、偏见、欲望、爱、恐惧、环境和习惯的影响,其中最厉害的就是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关鸿羽先生所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下面,让我们看看我们中华民族的师祖孔子究竟是如何论述“习惯”之极端重要性的。

      中华所有经典中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在强调“习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整句翻成白话应该是——

        任何知识、技能和为人处世之道“学”了以后,都应在“习惯”上下大工夫,即“时习之”;如果做到了这关键一条,我们人生不就快乐、幸福、成功了吗?

      那这里的“习”是不是“习惯”呢?可用孔子的两句话再来作印证。

      一句是《三字经》开篇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后半句——“性相近,习相远”。 这实际用的就是孔子的名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那什么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呢?

      这里实际讲的是我们每个人“修身”,即性格修炼的重点。因为“性格决定命运”,那性格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我们性格修炼的重点究竟应抓什么呢?

      这句话前半句中的“性”,是指人出生以前的“天性”;后半句中的“习”,是指人出生以后的“习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习惯”。因此人的性格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先天之性,“天性”;一部分是后天之习,“习性”,即“习惯”。

    要改变先天的“天性”,难度极大;但幸亏“天性”对我们所有人而言,总体差别不大,即“性相近”。这道理,一是“习惯”相对于“天性”容易改变、容易把握;二是,既然“习相远”,也就是我们人与人性格的主要差别就差在“习惯”上,那我们修身的重点、性格修炼的重点当然就应放在“习惯”二字上了。

      孔子还有一句关于“习惯”的至理名言: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说——

      别人花一分工夫,我自己就应下百分工夫;别人花十分工夫,我自己就应下千分工夫。任何人只要按这样的“道”去走,虽然愚笨,必然聪明!虽然柔弱,必然强健!

    在“习惯”二字上下大工夫、苦功夫的人,能“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孔子的这一至理名言说得何等智慧啊!什么样的人才是“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人,那百分之百、千分之千是在“习惯”两字上下足了功夫的人,而这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应走的“道”,应走的“大道”,应走的“充满希望之道”!

      因此,一个人,一个班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变得更聪明、更智慧、更强健,那就应在“习惯”上下大工夫;

    “习惯”的研究和发现有“普适价值”、“普世价值”,值得每一个追求智慧、强健、快乐、幸福的人重视。

    所有的坏习惯,几乎都是即时满足。所有的好习惯,几乎都是延迟满足。比如健身,比如阅读,比如日复一日坚持提升自己。一起加油!

    习惯仿佛一根缆绳,缠上一股”、“再缠上一股”、“再缠上一股”。一根缆绳,天天缠,不断缠,粗到一定程度,一定牢不可破!这就是信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