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讽咏退兵|谢安

谢安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气度和品质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谢安和王坦之。两人赴权臣桓温的鸿门宴时,王坦之非常惊慌,渐渐地在脸色上看出来,而谢安恰恰与他相反,以著名的“洛生咏”智退伏兵,转危为安。


4.5 讽咏退兵|谢安_第1张图片
桓温

原文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王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翻译:

桓温埋伏士兵设酒宴,广泛邀请朝廷官员,想趁此机会杀了谢安、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问谢安说“这如何是好?”谢安面不改色,对王坦之说:“东晋王室的存亡,全看我俩此行了。”就和王坦之一起前去(赴宴)。王坦之的恐惧神色,渐渐的从脸上显露出来。而谢安的从容,也更加在他外表表现出来。(谢安)走上台阶 找座位坐下,作了一首《洛生咏》,是讽刺浩浩洪流的。桓温被谢安的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镇住了,连忙传令撤走兵士。王坦之和谢安以前是齐名的,这件事之后,谁好谁坏就可以分辨的出来了。

01 桓温“伏甲设馔”的目的实现了吗?

桓温是晋明帝的驸马,因溯江而上灭亡成汉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战功累累。

桓温废立后,对朝中的异己力量大加废除。武陵王司马晞好习武事,又在朝中担任太宰重职,素为桓温所忌。桓温以“聚纳轻剽,苞藏亡命”为由弹劾司马晞,免去司马晞与其子司马综、司马囗的官职,让他们返回封地。

后来,桓温又逼新蔡王司马晃自首,称与司马晞、司马综、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散骑常侍庾柔等人谋反,将他们收付廷尉,请予诛杀。

简文帝不许。最终,司马晞、司马晃被废为庶人,殷涓、庾倩、庾柔等人都被族诛。

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年轻时与郗超齐名,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袭父爵蓝田侯,后与谢安等人在朝中抗衡桓温。

谢安和王坦之也是他诛杀的目标,但他的目的并没有实现。


4.5 讽咏退兵|谢安_第2张图片
谢安

02 什么是洛生咏?

洛生咏:晋时洛阳一带的读书人吟诵诗文的音调。

东晋士大夫谢安有一绝活,叫做“洛下书生咏”,能用洛阳书生腔念书吟诗,而史书上记载“谢安能作洛下书生咏,而少有鼻疾,语音浊。后名流多学其咏,弗能及,手掩鼻而吟焉。”

谢安患有比较严重的鼻炎,发音的时候鼻音重浊,给人造成一种傲慢和不屑一顾的错觉,这倒很符合谢安的名士风度,一时间谢安的发音,引得当时的江南名士纷纷效仿。

虽然这不是桓温不杀谢安的主要原因,但谢安的“洛下书生咏”确实名气很大。

后来桓温死了,谢安掌权,“洛生咏”简直成了“官方语言”,只有画家顾恺之对这种语言潮流不感兴趣,有人曾请他作“洛生咏”,他讥讽说:“我为什么要学这种‘老婢声’!”“婢”有轻贱之意,据说是谢安远不如桓温以前重视顾恺之,看来,顾恺之并不是真看不起“洛生咏”,不过是发泄对谢安的不满罢了。

今人考证出我国古代以洛阳音为标准音,那么谢安说的就是地道的“普通话”了。

桓温回到姑孰后,病渐沉重,但仍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并多次派人催促。谢安、王坦之见桓温病重,以袁宏所撰锡文不好为由命其修改,借此拖延。

桓温曾在晚年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也未能实现。


阅读链接

《一起来读世说新语》目录

4.5 讽咏退兵|谢安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4.5 讽咏退兵|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