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人,在重要的面试、汇报、开会、人才选拔等场合中,天然占据优势;在生意场上,那逻辑紧密、反应快速的一方,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散发强大的气场。
在美国,学校非常注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从小学开始,很多课堂都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并且课堂参与程度直接关系某门课程的期末得分。进入中学后,不少学校还开设辩论的选修课程。所以现中国的国际学校,也纷纷结合这种教学方式(翻转课堂),以与国际接轨。
其实哪怕在学校,班干部竞选、升学面试,会表达的孩子,也都拥有更多的机会。
于是一些家长朋友,将孩子送去小主持人班、口才与表演班。这些孩子,大多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还有没太多的升学压力。很显然,这些家长的眼光更长远,不仅仅满足于学校课堂和书本上的知识。
但我仍然持怀疑态度。
首先,知识是人类对实际生活中某类事物认知的总结浓缩,大部分走向课堂的学习,势必要追求效率。商业培训更是如此,商家要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效率,才能让家长买单。但这种浓缩和效率,是否对孩子就有益?是否更容易走上灌输、机械的应试思维道路?孩子收获的是知识、技能,还是素质能力?
对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它和书面语言一样。口头表达中的发音、眼神、肢体、逻辑框架,如同语文教育中的字、词、拼音、造句、行文结构,容易在课堂教学中习得,但口头表达后的逻辑思维、反应速度、胆量、态度,甚至情商,和语文素养中的语感、意境体会、阅读、写作一样,需要平时大量的积累。
其次,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更鲜活更丰富更真实更复杂的案例,且低幼儿童更擅长的是形象思维。知识的堆砌,容易给孩子带来负担。这种负担,当然不是以不愿上课表现出来,而是难以真正消化,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口头表达,其实就在生活之中。你平时如何与人沟通,孩子与你如何沟通,你如何与孩子应对,都是活生生的学习案例。甚至,当孩子与你对于同一件事有争议的时候,还可以组织一场小小的家庭辩论会。这种生活中的学习、锻炼,无处不在,最终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如果你认真体会,你会发现,面对一个不好的消息,你与你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惊人的相似,这便是潜移默化的力量。
口才和绘画一样,都是一种表达。在孩子的低幼年段,重要的是培养他表达的兴趣和欲望,先让孩子愿意说、有胆量说,然后逐步引导孩子有条理、有逻辑地说。至于技巧方面,就目前市场上培训机构的培训目的和水平来说,建议和绘画一样,等孩子大一些(12岁以上)再开始。让孩子从生活中多点体验,多点有心的感悟,再学习技巧,对知识会有更深的理解。如同吴蓓在《请让我慢慢长大》所写,妈妈抱着一岁的孩子,指着挂图上的画和字,告诉孩子这叫苹果,还不如拿一个苹果,让他看一看、闻一闻、吸一吸,视觉、嗅觉、味觉一起出动,对苹果这个实物将有更丰富的认识。
在这忍不住又啰嗦,小朋友的画画学习,真的不要太早。只要一上培训班,原来无限想象和创造力的小朋友,一段时间后,很容易提笔就是那几幅画。当然那几幅画比没上过的要漂亮许多,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匠气越来越多。对比同一个培训班的作品,画法、元素,都惊人的类似。当然现在的培训市场上,也发现这种问题,一些商家会说通过何种教法发挥小朋友的创意之类,但结果少有做到的。我身边学画画的小朋友,可以说100%最终都放弃了。对此,建议参考日本作家鸟居昭美 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无论是对于画画的培养,还是画画与教育的结合,以及教育理念,都是一流的。
最后,我的观点当然不一定正确,包括我自己,目前也只是持怀疑而非否定态度。但建议家长送孩子去培训班之前,都想清楚目的是什么?送培训班能否达到?可能存在哪些弊端?现在的社会,选择太多,都说女人和孩子的钱最好赚,钱还只是一方面,时间的浪费、成长的过错或错过,才更可怕。我们的教育,更需要做好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