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

终于还是先看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图书馆的书还没有到,看完电影后久久不能入睡,佩服安迪20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执着。任何时候都是知识智慧赢得比赛,作为银行副总裁的安迪利用自己的知识在狱中建图书馆,帮助狱友提高文化水平,帮助狱警报税避税……

人啊,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


肖申克的救赎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2点看完,却无法入睡,写点文字记录一下,感想只是停留在主人公安迪对监狱的狱友的帮助和救赎,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然后就是他对自由的渴望与坚持。最后成功越狱,重获自由。

总结如下:
1、怀抱着最好的希望,但预做最坏的打算
2、体制的制约
3、自我的平衡

第一条比较好理解,人活着还是要抱有希望的。没有了希望,生活就没了奔头。人的价值与意义都不复存在。做好最坏的打算。生活本身就已经不容易了,好的坏的,总会发生。有时,我们连抱怨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常怀希望,踏实做事,心里会更好过。

第二,体制的制约(institutionalized)
原文中写道:我曾试图描述过,逐渐为监狱体制所制约是什么样的情况。起先,你无法忍受被四面墙困住的感觉,然后你逐渐可以忍受这种生活,进而接受这种生活......接下来当你的身心都逐渐调整适应后,你甚至开始喜欢这种生活了。什么时候可以吃饭,什么时候可以写信,什么时候可以抽烟,全都规定得好好的。

我对体制的概念或标准的认识比较模糊。我只说自己的感受。这感觉就像是工作一样,刚工作的时候,像是进入了一个无形的牢笼,微薄的收入是这牢笼的枷锁。老板的标准是这牢笼的边界。你越是挣扎,枷锁越紧;可活动的范围越小。但你知道,你无法逃脱。因为离开它,你无法生存。
人活着就得工作,就像小说中牢犯挣脱不掉监狱一样。
进一步说,没人完完全全的,绝对的自由。安迪的故事只是作者的美好愿景罢了。

第三,自我的平衡
文中写到:我们知道在超凡入圣与无恶不作之间还有第三种选择,这是所有成熟的成年人都会选择的一条路。因此你会在得失之间求取平衡,两害相权取其轻,尽力将善意放在面前。我猜,从你每天晚上睡得好不好,就可以判断你做得好不好......又或者从你晚上都做些什么梦来判断。

从小被教育的圣人之道,在工作后又多了一层的领悟。
也许它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阴谋。统治阶级为了统治老百姓的一种手段而已。
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博弈。有人提出游戏规则,希望大家都来遵守。个体认知的。差异造成了行为的差异,所以有人不喜欢这个规则,主动破坏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并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利益,尝到了甜头的他继续肆无忌惮。而那些一直遵守规则的人们感到不公,也开始跨越雷池。游戏的规则一变再变。理想中的游戏,无法进行。

所以脱离学校教育的我们在工作后会继续被教育,唯一的区别就是没有试卷的标准答案。你必须通过自己的判断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个过程就是寻求自我平衡的过程。
像文中提到的,首先,我们承认自己不是圣人,无法达到圣人的认知高度。其次,我们也不是为求己欲而无恶不作的罪犯。平凡的小老百姓,是大多数人的标签。比起上天堂或下地狱,我认为在人世间踏踏实实地活着,来的更容易些。
怀抱着最好的希望,但预做最坏的打算。

你可能感兴趣的:(肖申克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