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 || 合理情绪疗法


今晨的涂鸦基于昨天和某学员就“合理情绪疗法”(RET)具体运用的谈话。和他说:我认同“心理学脱胎于哲学”的说法,但我不认为心理学的父亲一定就是生理学或医学;埃利斯创立RET的哲学基础是埃皮克迪特斯那句名言: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而所谓的ABC理论,A(诱发事件)是外因,B(对事件的看法)是内因,要引发与改变C(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A只是条件,B才是依据。
我期待着更多学员通过掌握RET而助人助己;我想通过对那个案例的回顾与反思而实现对那次伤害的自我疗愈。


别琢磨图,请看下文!


很多求助者会在初次访谈时就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归因于曾经受到的(某次)伤害,我表面点头认同但心里却时刻提醒自己这不过是求助者是以“合理化”的方式做出的心理防御:这个理由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求助者从记忆中“找”出来并无数次强化过的东西。对此,按我的咨询风格,只会从情感上积极回应——共情,但对求助者所提到的那些伤害事件则轻描淡写或干脆予以漠视。

这个时候我常常会问:“除了这件事情(或这个人)给您造成了伤害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

我不但坚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还坚信,“引起求助者心理困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互为因果错综复杂。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不仅有横向的交叉,还有纵向的联系”。因此,我便能通过求助者对这个问题回答的内容和回答的方式,了解诸多十分有用的咨询信息。

比如,那些干脆地说“没有”的,就是在外归因,这是一种讲话方式的阻抗,尽管求助者表面上具有强烈的改变动机;那些能找出更多伤害事件和伤害者的,我就不难判断他们在生活中定然有着极度的压抑和糟糕的人际关系;还有不少通过我的提问能立马“认识到”自己问题的人,他们的情况比较复杂,而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我的提问引发了这类求助者对自我的猛烈攻击!

好了,打住!


stop!我要换话题啦!


我今晨的陈述部分到此结束,想表达的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而且我在课堂上也反复情调过,所谓合理情绪疗法(RET)也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具体运用。在掌握了以上知识点后,请听一个至今让我心绪难平的故事。

几年前我接待了一位35岁的男性,被父母陪同着来咨询。尽管有关机构给出的权威诊断是“焦虑”且正在口服药物,但我所看到的却是一种严重的抑郁。不用我问,求助者和家人都归因为妻子正在跟他闹离婚,而离婚的原因是长期感情不和。

在获取以上信息后,我便问:“除了妻子想离婚这件事情外,您觉得让您如此痛苦的还有别的原因吗?”

一开始当着父母的面他不说。当我让父母离开,再次重复了同样的提问时,他竟然一下子情绪失控大哭起来。可当听到哭声的父母再次急切地冲进咨询室时,他的哭声戛然而止,还故作平静地对父母说着“没什么”,又让父母离开。

接下来他又哭,我十分小心地保持着沉默。这种小心源于我知道就在咨询室的门外,他的父母正在屏住呼吸侧耳偷听!

最终,他告诉我,他曾经有过一次嫖娼的经历,对此长期内疚不堪,想告诉妻子却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并说自己傻……

还没待我继续问,父母又推门进了咨询室,并说不咨询了。之后就付了费用后带着求助者离开。

第二天,我收到了一条信息,求助者的母亲对我大加指责,说我不该那样提问!

我无言以对,至今都对此内心充满委屈和愤怒。

就此次咨询,我在案例记录的反思部分为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一个35岁的男性却被父母陪同就诊,能说明什么?在咨询过程中父母为什么会在咨询室外偷听?他们听到的内容和之后对我的指责有关吗?妻子提出离婚的原因到底是与求助者感情不和?还是与求助者的父母根本就无法相处?求助者突然的情绪失控想达到什么目的?……


现在问题来了:挖掘技术哪家强?


在结束冗长陈述和故事后,以下才是我要敲黑板强调并希望您能回答的:

1. 如果换作是您,也会像我这样难受(委屈和愤怒)吗?

2. 造成我心里难受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3. 当我向您咨询时,您会如何帮我?

4. 如果您拟使用RET,请展示一下您的咨询路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克富 || 合理情绪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