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会里的「慈善活动」

反思教会里的「慈善活动」_第1张图片

作者:银色地平线

据一位出访印尼的神父反应,印尼教会夸口自己的慈善事业多么出色,可是那里的神父们竟然不知道周五应该守小斋,甚至完全不知道《天主教法典》1251-1253条里明确的守斋规定。这位神父在平日弥撒里屡次告诫说:慈善事业不该是信仰的第一需要和主要实践。但是这样的告诫没有引起多大反思。可是很显然,对于印尼教会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慈善事业并没有带来良好的信仰面貌,因为不少人依然怠慢了对于天主应尽的本分,岂知,只有恭敬天主,才是获得善之源泉所在!

我们的时代,热衷于抛弃从初期教会就开始的隐修和苦行精神,怠慢各种严规,转以大量满足人性喜好的善行,这是比福音里犹太经师们的「法律主义」更廉价的用于握取群体认同的工具,因为后者至少在学识上难以怠慢(经师们近的40年寒窗苦读,可不轻易,详见《思高聖经译释版》福音之「犹太经师」)。教会里不少人把慈善活动视为福传的主要媒介,把满足人性的需要直接视为天主内的爱德,甚至将其视为不容触碰的真理,而不去省察「人所认为的需要,是否契合天主的旨意」。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宗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里说:「基督徒有爱而没有真理,别人或会欣赏他的善意,他或许也有助于社会生活……但他不会起基本的作用,世人不会真正觉得需要天主」。

聖经说「你们是世界的光」(玛5章14节)。需要注意,「世界的光」的使命,不应该被曲解为以尽量满全世界欲求为目的,而应该着眼于福音给世界带来的超性转变!即,耶稣前驱洗者若翰的精神面貌:「使为父的心转向儿子,使悖逆者转向义人,并为上主准备一个善良的百姓」(路1章17节)。在眼前的中国教会里,回避社会对于宗教的事实侵犯,在社会的夹缝里大肆举扬早已被世俗价值裹挟的慈善活动,绝不会是积极而正面的面貌,反而是信仰生活失去超性视野、失去为公共正义担负的体现。针对中国教会的处境问题,教宗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里早已指出:「教会的自由屡次被禁止、被阻难,在社会上只能从事慈善工作」,他进一步说明:「教会有一个社会性的角色,不只是扶助弱小,也尽力促进人的进步,及一个大同博爱的世界」。

中国教会里的很多人都会把教宗指出的「促进大同博爱的世界的使命」视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泡影,他们对于基督信仰内的普世价值和公益使命不以为然,动辄用「鸡汤论调」来逃避在黑暗社会里应尽的正义本分,说什么「很多人都想改变世界,却很少有人愿意改变自己」。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教会里,想改变世界的人几乎没有,但同时愿意改变自己的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鼓吹竞争和工于心计的社会里,抓住看得见的既得利益,尽管心灵深处已满目疮痍,也要狠狠的活在自私的小世界里,不愿起身朝向天主,绝不愿改变自己的生存信条,更不舍得一丝付出去改变世界的局面!如果有朝一日,他们真的希望走出自私,为公益去改变世界,那可真是他们在基督内所能实现的最大改变了!

聖经玛窦福音19章16-30节里,一位修养深厚,善行卓著的人来询问耶稣说,「我该行什么『善』为得永生?」(玛19章16节),他固然做到了「应孝敬父母,应爱你的近人,如爱你自己」(玛19章19节),却仍旧拒绝了跟随耶稣。根源在于,他对于善的认识,只是一种普遍认同当中的意识形态,而不是福音里的耶稣本身。耶稣对他的回答是:「你为什么问我关于『善?』善的只有一个」。在这里,「善的只有一个」,是说,真正的善,并不是人行出来的所谓「善」,而是如同「天主是爱」(若一4章8节),即是天主本身!在一个缺乏对于「善之谓善」根源认知的文化里,对于善的认识往往必定会被其它的人文观念或者惠及己身的价值观所取代。甚至,慈善有时意味着对于自身生活处境的逃避,人不愿面对周遭真实而冷漠的人际关系,于是把理想化的人文情感寄与其他无需给予「持续性担负」的对象和事物。特别是针对穷苦和社会地位卑微者的慈善,竟然经常会成为满足个人驾驭感的工具,以及发现自我魅力的出路。如上状况,在中国这样一个内敛而自闭的文明里尤其严重。

在此,「善」与「爱」在认知上的困境完全一致,教宗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通谕里告诫道:「没有真理为基础,爱会沦为情感主义,变为一个可任意填满的空壳。没有真理的文化,注定会陷入这危机。这样,爱就会任由一时的感受及个人的意见所支配,成了一个被人滥用及扭曲的词语,甚至可用来表达爱的反面」。

香港一位主教说过,「中国的善行缺乏默观祈祷的精神」。一语道破!不少人不愿像玛尔大的妹妹玛利亚一样在安静独处中面对基督,他们将寻求天主,并与天主旨意结合的祈祷视为某种抽象的寄予,他们只愿抓住可以看见的事务工作,为使自己在群体当中获得来自人的认同,以此取代在他们看来无比深奥难明的天主旨意。

对此,聖若望保禄二世教宗曾经严厉告诫说:「不要沉迷于为天主工作,而遗忘了实际工作的天主」!默观祈祷的主保聖师十字若望的告诫更加生硬:「那些极其活跃,自认为能以外在的事工赢得世界的人,请他们在这里留意一下,他们希望样样工作皆金玉其外,闪闪发光,满足眼目,却不知水流泉涌百果丰饶的秘密根源」(星火文化新版的《灵歌》附录二)。只有真正的静默和祈祷,在其中面对唯独堪称是「善」的那一位救主,才是经由自己打开流向世人恩宠江河的有效途径!毕竟,耶稣在面对玛尔大的「善行」和玛利亚的「祈祷」时说「需要的惟有一件」(路10章42节),即,玛利亚的「祈祷」!

如果还有人要追问,不去行动,如何把「善」带给人呢?那么,实在无法明白这个道理的人,请待到天国以后,去询问足不出修院却做了「传教主保」的聖女小德兰吧!事实上,只有在祈祷内,处于耶稣的「善」内,才可以明悟一个道理:真正的「善」所带来的,是恩宠,是一个超越有形事物及方式的推动,在超性的幅度里同时惠及普世及自身。真正的「善」所营造的面貌,不会是什么「生活化的信仰」,而只是「信仰化的生活」!由祈祷开始的灵修生活,就是确定开始一个由基督的「善」导向的生活,不是在信仰和生活的两个张力面里摇摆,寻找并不存在的平衡点。因为,聖经说「生活原是基督」(斐1章21节),而不是说「基督原是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思教会里的「慈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