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就是事件,是能够引起变化的事件;故事有“三线”:情节线,情感线,思想线,而且“三线”必须统一;故事要有核心行动,围绕核心行动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今天,我们一起来探寻讲好故事还需要哪些要素。
你的故事充满戏剧性吗?
毫无疑问,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才有趣,我们才会喜欢读,那么,什么是戏剧性呢?
第一,人物身份与行为、行为与结果等之间要有巨大反差。如果人物身份与行为、行为和结果都一致,读者就不愿意读下去。因此必须有个反差。比如:一个贼不去偷盗,反而阻止同伙对受害者实行偷盗,那是《天下无贼》;一群强盗去剿灭另一群强盗,其目标不是为了钱财,居然是为了“公平”,这是《让子弹飞》;一个和尚万里迢迢去取经,途中要面对无数的妖魔鬼怪,他肉眼凡胎,面对危险,他毫无辨别能力和自保能力,而他自身是妖魔鬼怪的首要攻击目标,说的是《西游记》;没有枪、没有经费、主张和平主义者、具有“萨姆弹情结”的人,要去公开刺杀,完成“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这就是《借枪》,等等。
试想,如果是“老鬼当家”,而不是《小鬼当家》;是“青年与海”,而不是《老人与海》,这样的故事又该如何讲述呢?堂•吉诃德生活在17世纪,但脑子却停留在骑士时代。他披挂整齐、骑驴游侠天下的时候,我们就想知道:两个世纪的碰撞会怎么样?
反差还存在于行为与结果之间。比如,反抗悲剧命运的行为却导致悲剧命运的加速到来,像《俄狄浦斯王》、《无极》等;想要摆脱某种坏的东西,一旦抛弃了之后,却发现是最宝贵的东西,因此而失落,像《人生》、《黑骏马》等,或者相反,没有摆脱掉窘困,却因此而受益,像《疯狂的石头》等;得到了一直想要的东西,最终却发现不可能再拥有或者已经没有价值了,比如《两杆大烟枪》等。这些故事,有些是悲剧,有些是喜剧,有些是滑稽剧,但种种反差存在于其间。
第二,超越日常生活。这样的事件在我们身边是看不到的,或是我们很少见到。它们或具有异国情调,或是异质文明,比如:很多故事都是反日常的,我们很难发现跟日常同构的事情。两个相互仇视的人以匿名的形式交往后,反而都爱上了对方(《街角商店》、《电子情书》);一个律师一下子丧失了说谎的能力(《大话王》);几个牙买加人决定以雪橇队的名义参加奥运会,尽管牙买加这个地方连雪都没有(《冰上轻驰》);一个男人发现他被自己的克隆人顶替了(《第六日》)。
第三,提供异质生命。有些人物、有些故事,我们不能给他做出评判,但是有没有我们的评判,它都成立。这种例子不好举,但确实是大量存在的。在我们生活当中总会有我们不理解的,虽然不被我们理解,但是依然过得很好。假如有一天被我们理解了,他反而过得不适。比如说很多故事、很多小说,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把《桃花源记》放到现代的北欧去,这个故事还有吸引力吗?如果说把韩寒那些青春叛逆的故事放到美国去,还有意思吗?没意思,因为桃花源在北欧这些国家已经实现了,是一种常态。而这些青春叛逆的故事放在美国也是一种常态。但是,它们放在中国,都是可以被作为奇观接受的。再比如它们或是来自偏远的地方,或是遥远的过去,像《边城》、《大淖记事》、《马桥词典》、《商州》等故事。它们给我们提供了异于日常的状态,所以有趣,有吸引力。
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见解?
光注重有趣是不够的,故事是作者的世界观、态度和立场,故事讲述伴随着见解与感情,二者是故事的主题,是目的。我们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因为它代表了我们的想法、见解或者感情,它们可以集中在主题上,也可以散落在情节与细节里;可以由故事的全部去演绎,也可以通过人物之口去阐述;可以由作品的题目点明,也可以深藏在叙述语言之中。许多经典故事留下了经典的见解,发人深省,包括反面人物对自己的辩护。
你爱一个人,首先就要伤害他,因为内疚是维系爱情最好的方法。
——《婚前试爱》
这能解释古今中外很多的爱情故事。一个人可以爱另一个人很深,究其原因只是愧疚。另一个人可以对这个人撒手就走,因为他觉得我不欠你任何的东西。欠的越多,爱的越深。这个发现十分有趣,能从一个新角度解释许多经典故事中的爱情,也对现实中的我们有启发。你的见解和感情能够体现出故事的格调,间接地决定你的故事是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2012》、《功夫熊猫》、《火星救援》、《独立日:卷土重来》……这些故事我们为什么愿意花钱去购买它们,欣赏它们?是因为故事中有中国元素吗,的确,美国很愿意在故事中增添中国元素。虽然每一个故事中,美国都是领导者,在不知不觉中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但是,美国在这些电影当中表现出了高度的自信、健康的见解:人类需要合作,需要相互信任,可以为了共同的事情、应对共同的危机,超越国家、语言、意识形态,从而团结起来。人类有这个需要,也有这个能力。
见解决定我们的品味。我们总是听到一句话,“你的作品太市场化了”。实际上这句话是错误的。有人反驳这句话说:你作品的根本问题不是太市场化,而是根本没有市场!为什么没有市场,而是因为你的见解太狭隘了,你的情感太自私了,太有攻击性了。像这样的作品肯定是没有市场的,好故事总是有市场的。
你能让读者移情到你塑造的人物身上吗?
故事都是关于“人”的。人物有欲望,有了欲望才会行动,有行动才有事件。连《自然传奇》这样的简单故事,动物、植物也人格化了。为什么一定要人格化?我举个例子,最近微信上有个视频很火。
一个妈妈让她两岁多的儿子做一个连线题,狼、羊和草,妈妈说狼吃羊,让他把狼和羊连起来,这个小孩坚决不,哭哭啼啼地说狼不吃羊,吃草。
这是在说人之初性本善吗?还是说小孩比大人更有爱心?可能都不是,相信这个小孩肯定看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个底线:灰太狼永远不能吃掉一只有名有姓的羊,尤其是喜羊羊。为什么喜羊羊不能吃,灰太狼这么多年没有吃掉一只羊,因为它们被人格化了,有了人类的语言,是我们的同类。既然是我们的同类,那么,人就不能吃人。喜羊羊现在是人了,我们就会怜悯它、就会移情它。那个小孩之所以这门有爱心,可能不是唐僧转世,或许只是因为喜羊羊看多了。他不是不担心羊被吃掉,而是担心喜羊羊被吃掉。动植物一旦被人格化之后,它们跟我们一样了,都是人类的一员,我们愿意为它投入自己的感情。移情就这样发生了。
当然,我们有时候可以让相同的故事变得更加具有戏剧性,如果我们只同情像斑羚这样的动物,视为我们的同类的话,那故事就显得很单薄。如果把我们所移情的对立方也变成我们的同类的时候,故事就变得复杂了。事实上,《自然传奇》讲斑羚的时候是这么讲的:一只小斑羚出生了,这个幼小的生命,幸福地依偎在妈妈身边,它完全没有意识到身边的危险和未来生活下去的艰辛:干渴的旱季、漫长的迁徙、潜伏在河底的鳄鱼、随时可以从草丛中扑出的非洲狮群……但是它要坚定地活下去。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产生移情,我们就会关注这个小斑羚如何活下去,如何建立自己的家庭,从此快乐地过下去。但是,我们讲狮子时会怎么讲?我们只需要把这个斑羚去了就可以了:一只小狮子出生了,这个幼小的新生命,幸福地依偎在妈妈身边,完全没有意识到身边的危险和未来活下去的艰辛:干渴的旱季、漫长的迁徙、潜伏在河底的鳄鱼、随时可以从草丛中扑出的猫科动物,还有随时要防备这些狡猾的斑羚……那么,我们再补一句,狮子和这些猫科动物,它们活下去的概率不到百分之五,而我们知道一只雄狮子,要想活下去,就要靠自己的基因,包括雌狮子要想把自己的基因传下去,交配就要三千多次,多么的困难。要是这样讲的话,自然传奇又是多么的浪漫。
那么,移情是怎样发生的呢?
(1)有缺点的英雄。就是说不要把英雄写满了,要留下一点空间感。一般来说,一个伟大的英雄,一般都有一个伟大的缺点。
(2)有理由的善良(避免抽象概念);
(3)令人同情的弱小;
(4)犯可以原谅的错误;
(5)有底线的出位;
(6)美德的收与放(不要一次性表现)
(7)找到关键点让观众彻底爱上他。
什么是故事?什么是好故事?你的心里当然有了答案,现在,请你拿起你的笔向我们讲述你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