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成长的快乐如约而至

让成长的快乐如约而至_第1张图片

图片来源:pixabay.com「CC0协议」

三年前,豆姐还不到半岁,豆妈就已经给她置办了很多“幼儿用品”,包括不同的绘本、电子阅读笔、拼图、乐高积木、各种彩色笔和橡皮泥等,那时候,豆姐明显对这些东西不怎么感兴趣。

屯了太多东西,无形中分散了我和豆妈的注意力,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按照大人的意愿,把所谓的“有趣的东西”硬塞给豆姐,只见她或者并不理会,或者轻轻推开以示拒绝,或者干脆接过来之后,再将这些东西撇到一旁,就像是在哄大人玩。

我和豆妈因此困惑了一阵子,几次商议下来,决定不再添置新的“玩具”,只需要顺其自然的带动豆姐,她喜欢什么就陪她一起玩什么,一旦她对某个“东西”有了兴趣,再一点点增加丰富性,从而满足她持续不断的好奇心。

有一个阶段,我们每天都会给豆姐阅读大量的绘本故事,极端的情况下,豆姐甚至要我把一个故事给她重复讲10遍,那时候,她还不怎么会说话,但是她听地很专注,而且会用肢体语言和情绪告诉我,她还要再听一遍。

突然有一天,她自言自语地重复了一个小故事,那一刻的感觉,就像是一滴水,击穿了厚厚的石板。我和豆妈第一次觉得,原来不停的讲故事,小小的人儿就给记住了,在她刚会说话不久,竟然已经能够复述一些简单的故事。

豆姐一直喜欢听故事,后来渐渐演变成自己看绘本,然后开始用手机听故事连播,或者用朗读笔对着卡片选取自己喜爱的故事。从她几个月大一直持续到现在,听故事变成了她最显著的习惯,甚至可以说是她的最爱。每个系列的故事,豆姐基本都会通过电视、通过手机、通过书本、通过我和豆妈的朗读,一遍遍地感受不同的故事效果,她曾经亲口告诉我:“爸爸讲故事让我很快乐,我觉得很过瘾”。

故事听多了,语言能力也相应有了很大的进步,豆姐总能不经意地给我带来惊喜,今天理发回来刚进门,豆姐就眉飞色舞地呼叫:“哇,爸爸你理发了,好帅”,开车带她回奶奶家,她坐在自己的安全座椅上面对我说:“爸爸你开车太猛了”,我说:“你觉得我开得有点快是吗?”,“对呀,我知道你可以开得很快,可是你最好开得有点快,这样会比较安全”。

听故事和讲故事之外,最近又发现豆姐爱上了绘画,说来绘画的工具三年前就给她准备好了,只不过以前每次放到她跟前,她总是不耐烦,但这阵子时不时向我索要白纸,我书桌旁常常会有一沓A4的白纸,她好像喜欢上这些白色的纸张,直到有一天,她拿着她画得人像给我看,我才意识到,她明白彩色笔和白纸对于她来说,是能够帮她表达的工具,是与语言不同的另一种表达。

看她画画时候,嘴里还经常念念有词,仔细一听,还是故事里面的人物和情节,说着说着,人物形象就已经跃然纸上了,短短几日下来,已经画了十余幅画。今天我往微信朋友圈晒了几张,开玩笑说打算找个师傅干预一下豆姐的画风,结果被很多朋友批评和纠正,我没有想到孩子的无心之作,竟然可以触动很多人,冲这一点,就有必要将她的所有画作帮她保留下来,以后不管还画不画,这些都是她幼年时期特别的回忆。

养育孩子三年来,我几乎每天都会惊叹孩子的成长,在孩子身上,经常能看到「一颗种子发芽和长大的过程」,每当孩子养成一个习惯,这个时候往前看,总是能找到一些线索,能找到曾经的铺垫,正是那些更早一些时间的伏笔和身体力行,才让成长的快乐如约而至。

培养一个爱好,需要很长的时间,阅读、演讲、或者画画,都是如此。而培养这些爱好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则更像是一场探险,在体会到真正乐趣之前,孩子未必会有耐心,这就需要大人们合理地引导,帮助孩子尽快挖掘出其中的快乐。

爱好和习惯,通常不需要施加太多的“干预”,大多数人总是觉得自己的“干预”是为了孩子好,岂不知一片好心也经常会演变成一场揠苗助长的灾难,大人们只需要提供宽松的环境,多赞赏和鼓励,帮助孩子度过最初的艰难阶段,如果有能力以身作则,有态度亲自表率,对孩子来说就是极好的正向引导,孩子的天性总能助她们健康成长,一定不会令人失望。

一直有种设想,在孩子上大学以前,我不打算盲目地告诉孩子她擅长什么,盲目给孩子的所谓特长定性,这可能会误导孩子,容易让孩子潜意识中拒绝别的尝试。心智尚不成熟时候,太希望有一根稻草,用来支撑自己,一旦过早的抓住一根稻草,十有八九是要错过后面更多的精彩。

孩子只要有兴趣和爱好的事情,都可以尽情的尝试,而且尝试的时候不要让她们设限制,然而,就算她跑的特别快,我也不会告诉她可以去做运动员,就算她画画得了大奖,我也不会鼓励她去做画家,我总觉得,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尝试过很多很多事情,丰富的体验和深刻的认知才是成长的目标,最后当她真正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再自己决定要在哪一个方向精进和发展。

面对孩子,我只是比她稍大一些,适当的时候,我会为她遮风挡雨,但是我不会顺便挡住她的阳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成长的快乐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