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去中心化:关于区块链的争论

关于区块链“去中心化”问题,有二种完全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

ChinaLedger白硕:去中心化不是区块链的本质特征
区块链金融 2016-09-10 22:01 发布在 区块链 0 2083
http://www.8btc.com/baishuo-blockchain

近来同想要了解区块链的各界人士接触,发现他们得到的关于区块链的信息很是驳杂:有些是错误的,比如说区块链不安全,什么某某区块链交易平台捐款潜逃了、被黑了,其实这是链外的事儿,不安全的帽子根本扣不到区块链的头上。有些是过时的,现在早就不这样了,比如说区块链的算力是均匀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其实超过半数的算力集中在中国。有些是片面的,比如交易速度很慢,其实只有包括比特币在内的某些民间数字货币公链平台是这样的,而他们这样做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并不是技术上只能做到这样。有些是带有前提的,比如每秒钟的交易速度达到几万笔十几万笔,这些说法是针对什么测试数据、什么网络、什么安全性要求的,不同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迥异。有些是相互矛盾的,比如有的说隐私性好有的说透明性好,其实隐私好指的是账户匿名,透明性好指的是账目公开,一个针对账户一个针对账目风马牛不相及。说个对大师不敬的比喻,区块链就像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你费了吃奶的劲好不容易学懂了他的某个理论,刚想抡圆了批评他一通,结果他自己先把自己否定了,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让你抓都抓不着。

白硕

但是,最具有误导性的、几乎众口一词的,就是这些人士普遍认为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这个认识带着浓重的偏见和概念混淆,对正确认识、普及推广和长远规划区块链,是十分有害的。我想着重在这个问题上,做一些正本清源的解释工作。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区块链”是一个太笼统的概念,适用于这个笼统概念的帽子其实是很难扣的。为了明晰起见,我们要了解区块链行当里实际上有两拨人。一拨人称作“币圈”的,对他们来说,区块链是平台+数字货币+社区三位一体,任何一个都不能缺,任何创新和应用都是要带着平台、数字货币和社区一起跑。这个三位一体是他们的根据地、命根子。这个三位一体不仅有技术,而且有业务、有理念。另一拨人称作“链圈”的,对他们来说,区块链就是技术体系、就是平台,里面的数字货币和社区都可以抠掉,甚至可以换上别的什么都没有关系。以当今世界上六大区块链技术体系(比特币、Ripple、比特股、以太坊、超级账本、Corda)来说,前四个是币圈的三位一体,后两个是链圈的纯技术平台。所以,如果一个人说以太坊很慢,其实指的是运行着以太币的、由以太币持币者组成的社区所共同维护管理的那个公有链平台很慢,而那个平台并不必然很慢,只是在三位一体的语境下“被”很慢了。如果一个人说以太坊是去中心化的,其实指的是在以太坊社区的核心理念主导下、由以太坊公有链平台支撑的以太坊社区的业务是去中心化的,而以太坊技术体系本身并非不能引入中心化要素。

然后要说的是,区块链在架构上其实是分层的。在比特币体系里,智能合约还不太发达。到了以太坊和超级账本里,智能合约已经很发达了,智能合约和基础账本也就非常清晰地分到了两个不同的层次。如果说基础账本有很多技术设定体现了去中心化的理念,比如一个账户名下的价值,完全由拥有这个账户对应私钥的人所自主支配,比如这个技术体系下的账目内容,完全由各节点按预设的共识机制所决定,没有哪一个“超级”账户可以处置别人名下的价值等等。如果合约错了,必须首先将错就错。如果得了好处的一方不主动吐出来,没有哪一个“超级”账户可以有权限把它改“对”。实在社区里很多人都看不下去的错,要改也一定要通过分叉的形式来改。尤其是硬分叉,只要有人坚持要将错就错,那就势必导致社区分裂。

这种被“币圈”的三位一体所固化下来的去中心化,已经不单纯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与基础账本层面的技术深度耦合的业务制度安排。所以,在币圈谈引入中心化要素,几乎是不可能的:社区强烈反对、业务已经固化、技术则存在深深的路径依赖。对于这样的设定,技术上也不是不能突破,但这样搞出来,势必动摇币圈的根本。

“链圈”则没有这样的负担。不仅没有负担,“链圈”对于在区块链技术体系中引入中心化要素持更加积极的态度。因为如果从技术上证明中心化要素的引入是可行的,而且引入中心化要素以后区块链技术进入金融主战场少了依法、合规方面的障碍,少了监管者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系统性、全局性风险的担心,这将有利于区块链技术走进金融主战场,发挥其在技术上的优势。

以资本市场为例。归纳起来,如下一些制度安排的落地,很可能需要引入中心化的要素。

——在司法方面,对特定账户内的资产进行冻结需要中心化特权。

——在行政监管方面,对账户信息有依法进行实名化看穿式管理的特权。

——在自律监管方面,交易所在特定情况下,有特定产品停牌、对特定市场停市、对显失公平的交易予以撤销、对达到风控触发条件的杠杆类产品持仓进行强行平仓、强行减仓的特权。

——登记托管机构在特定情况下,有依法对已经达成的交易进行暂缓交收、拒绝交收的特权。

所有这些特权都具有中心化的属性。它们都涉及对在技术意义下他人名下的资产以执法者、监管者、自律管理者的身份予以处置的特权。我们所举的例子还仅限于资本市场的情况。相信银行、保险也很可能有类似的带有中心化属性的制度安排。可以说,技术上如不能支持这些特权,区块链技术就不可能在金融的“主战场”成功落地。

如果沿着“链圈”的发展逻辑,引入带中心化色彩的特权机制势在必行,那么,引入这些中心化要素的途径是什么?答案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在基础账本的层面引入,一个是在智能合约的层面引入。

如果在基础账本层面引入,无论是另起炉灶还是借用币圈的成熟平台作为底本,原则上都是可行的,但也都存在基础账本层面的强安全性可能被挑战的重大风险。我们需要更多的开发、测试、论证推演工作,还需要来自基础账本层面的全方位技术支持。特别是在借用币圈平台作为底本的场合,每当基础账本出现版本变化,都存在一个兼容性跟进还是永久性分叉的选择问题。

如果在智能合约层面引入,技术选择上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智能合约层面的工作做到位了,连基础账本都可以是可插拔的。基础账本层面的规模不大、力度不大的改版,智能合约层面可能说不定连改都不一定要改就能适应。唯一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智能合约层面如何从技术上防止中心化要素、中心化功能被滥用、盗用的问题,另一个是智能合约本身提供的安全性保证是否足够强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智能合约内部作为一个整体是满足价值守恒约束的,不当履行特权不会立即导致所处置的价值被移出智能合约,因此只要有机会对智能合约“踩刹车”,不当履行特权的后果也会有机会得到及时纠正,不会扩散到基础账本层面。

观点二:
巴比特 2016-09-13 17:19:51
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精髓所在

http://bitkan.com/news/topic/22735

最近拜读了白硕先生对于区块链的思考,有很多感触。当下大家对于区块链热度持续增加,相关的关注和讨论也日益增多,以下是我自己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1. 去中心化思想是非信任机制的产物

提到区块链技术,我们有必要回到区块链最初的诞生地,即比特币的出现来看这个事情。在中本聪的论文里面,比特币最初试图解决的是多重支付或双重支付,即“双花”的问题,就是一笔钱花了超过一次以上。面对“双花”问题,传统系统的解决思路是依靠一套授权机制(中心化的权威)来层层管理和授权每次的转账和交易,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现今的银行体系。

中心化的授权机制即是一种信任机制,即默认管理人都是尽责和完善的,其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我这里不赘述了。然而中本聪设计的比特币采用了不同的思路,采用一种节点之间的共识,即彻底非信任机制来解决问题,当一笔交易被越来越多的节点记录确认后,“双花”的风险即无限趋近于零。在非信任机制里面,每一个节点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特权存在,神奇的是在足够多的节点确认账本交易之后,产生了比特币系统自身的信用价值。从非信任机制的起点出发,中本聪或者说比特币无意中诠释了本来较为空洞的去中心化思想的一种实现。

在中本聪的论文里面,区块链技术其实就是对于这种非信任机制电子现金系统的具体实现。区块链本质上也是一些技术的组合实现方式,包括非对称加密、点对点网络和块链式数据结构等。从集合角度来看,去中心化思想是非信任机制的超集,非信任机制是区块链技术的超集。

  1. 最大程度博弈是去中心化思想的表现

在非信任机制里面博弈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还是拿比特币来说,存在用户、矿工及开发者的持续动态博弈环境。通过挖矿POW机制来激励矿工们维护系统和记录交易,通过开源社区的方式来监督并且规范开发者的开发更新,通过自愿交易手续费的方式让用户更为有效的使用比特币平台。比特币没有想过要成为世界银行,作为一种具有颠覆式创新精神的网络电子现金系统来说,其主要目的已经实现,其网络及处理性能不足其实并非重点。

白硕先生提到的“币圈”把区块链是平台+数字货币+社区三位一体的看法只是表现方式,而非实质。本人来看,“币圈”和“链圈”的情况客观存在,其区别为是否承认平等博弈,即无特权结构,如有特权结构,即使刚开始哪怕是一点权力也会影响博弈结构,导致整个系统变味,从而一步步走向中心化控制的老路。因为人们总是倾向于使用权力达到更加快速且高效的结果,姑且不问动机如何。

以此来看,承认平台+数字资产(token)+社区三位一体是一种平等博弈体系下的一种自然发展。强调区块链中的中心化要素即特权的情况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在责任不清晰的情况下,特权往往和利益关联且无法约束。DAO项目的失败其实参与者选择性的逃避了“责权利”中的责,模糊了权,过分追逐利的结果。

关于白硕先生提到的“链圈”对于在区块链技术体系中引入中心化要素没有负担的观点,我个人持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大部分“链圈”对于区块链技术是作为一种工具化使用的态度。如果仅仅是工具化使用还是否属于区块链应用的范畴?这个值得思考。个人看法,“链圈”可能的负担是过分夸大区块链及智能合约的技术特点,而不太重视区块链应用模式的去中心化本质。区块链的工具化特点应该是其广义化的定义。结合非信任机制的去中心化、开放、平等及博弈特点的区块链应用应该是其狭义化的定义。

  1. 区块链是一种开放式的场景应用

很显然,如果承认区块链系统是一种去中心化、非信任、基于博弈的体系,所产生的应用就应该是一种基于开放式场景的应用。进一步来说,第一是数据层面的开放,第二是共识层面的开放。区块链技术真正的魅力是在去中心化思想下,基于共识机制的开放式全网数据存储&处理能力。基本上联盟链和私有链都会涉及一定程度上数据及共识的不开放,这是引入特权造成的结果,其造成的进一步影响还有待观察。

不得不再提一下比特币,某种角度来说,它是区块链应用的第一个范例。由于本质上是一种相对较简单的账本结构,有着固定的简单输入输出格式(记账)。但是今后是否所有区块链即有这种简单结构,笔者认为并不尽然。区块链的成功还需要面对以下问题:

第一个是输入/输出的问题。很多复杂场景下我们会面对更多的情况和变量,其实所谓的“智能合约”即是一种有判断条件的输入/出机制。一旦输入源和输入内容更为复杂多样,其中必然面对更为复杂的博弈情况。

第二个是数据存储&处理的问题。比特币当前平均每10分钟生成接近1M大小区块,平均每秒处理交易的能力还在个位数徘徊。即使这样运行至今全网账本已经超过80G,如果要进一步发挥区块链的作用,所有数据不可能都放在链内,必须要有诸如“区块链数据中心”(Blockchain Data Center)等,通过侧链校验的方式来存储链外数据。同时,由于节点设备、网络带宽和共识机制限制,当前的处理能力也是严重不足,无法解决大规模数据实时并发处理需求。

笔者在谷歌搜索引擎反作弊小组工作多年,畅想以下,当所有的广告信息数据不再局限于一家公司,而是在一定保护隐私机制下的开放式数据体系,接收大家的共同维护和监督,是否平台还有作恶的可能?如果群体的共识算力POW能够进一步用于解决困扰一直广告系统的点击欺诈等问题,那该有多美好!

  1. 实践出真知&三点思考

感谢白硕先生对于区块链思考的文章,最终给了我动力写下自己的拙见。虽然区块链很热,但还是在发展初期,离不开大家的不断实践与试错,同时结合各方观点的争论及总结,把技术、产品、商业模式一步步走踏实。区块链技术不是空中阁楼,只有在实践中才会有更进一步的反馈和进步。

思考一:关于共识机制的选择&优化

如何选择&优化共识机制这个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当前主要有POW(基于算力)和POS(基于权益)两种共识机制并各有利弊,这里不做进一步展开,同时也有一些基于存储或者响应等共识机制。由于共识机制是维护区块链系统的根本保证,所以值得做出进一步探索、优化和提升的努力。

思考二:关于联盟/私有链的特权机制

如果是纯工具型的私有链在这不做讨论,因为只是一个内部系统而已。如果是联盟链或者引入一定博弈机制的私有链,其中的特权机制如何引入才不破坏区块链体系原来的完整和有效性,这个也值得讨论。

思考三:关于去中心化的终极形态

当前谈论的去中心化,是允许一些小的中心化节点存在的,未来呢,彻底的分布式体系?去中心化是中间状态还是终极状态?如果大家认为未来分布式应用的天下,那么去中心化就是中间状态,很多尝试不是太超前而是做的还不够。如果去中心化是终极状态,这个显然并不可能。

相对其他的技术来看,区块链技术是如此的令人着迷,从早期的极客们到现在金融大咖们的纷纷加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区块链技术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或者说指导思想就是去中心化思想,或者又叫自由主义、奥派经济学等,有其一套较为完整的意识形态,而且具有着对现有系统底层颠覆创新的潜力,着实令人激动。

记得在80年代末期的时候,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话的,小区有个电话室,有电话的时候就是大妈到家楼下喊一嗓子然后自己跑到电话室接电话。那个时候也没有感觉特别不方便,想想现在,如果半天没有手机大家是什么感受?我想说的是信息甚至是智能的交互&共享一定是未来大的趋势,我们不能坐井观天,一定要勇于突破尝试,因为未来的加速度一定会超出我们想象!共勉!

个人介绍: 徐义吉,行业早期参与及贡献者,参与发起创办了“小蚁区块链”和“GemPay/竞付宝”项目。2013年开始发起“比特创业营”及数场比特币/区块链大型国际峰会,擅长区块链商业模式及产品创新,利用区块链作为底层架构的研究者。欢迎大家搜索我的微信(hitters)一起沟通探讨 版权声明: 作者保留权利。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巴比特立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