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中的RTTI机制

RTTI是”Runtime Type Information”的缩写,意思是运行时类型信息,它提供了运行时确定对象类型的方法。

1. typeid函数

1 对于c++的内置数据类型,typeid可以方便的输出它们的数据类型。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in()
{
     short s = 2;
     unsigned ui = 10;
     int i = 10;
     char ch = 'a';
     wchar_t wch = L'b';
     float f = 1.0f;
     double d = 2;

     cout<

2 对于自己创建的类对象,依然可以输出它们的数据类型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
{
public:
     void Print() { cout<<"This is class A."<

3 RTTI 核心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
{
public:
     void Print() { cout<<"This is class A."<

分析:

  1. 我使用了两次typeid,但是两次的参数是不一样的;输出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当我指定为pA时,由于pA是一个A类型的指针,所以输出就为class A * ;
  2. 当我指定*pA时,它表示的是pA所指向的对象的类型,所以输出的是class A;
  3. 所以需要区分typeid(*pA)和typeid(pA)的区别,它们两个不是同一个东西;
但是,这里又有问题了,明明pA实际指向的是B,为什么得到的却是class A?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
{
public:
     virtual void Print() { cout<<"This is class A."<

划重点:
好了,我将Print函数变成了虚函数,输出结果就不一样了,这说明什么?

  1. 这就是RTTI在捣鬼了,当类中不存在虚函数时,typeid是编译时期的事情,也就是静态类型,就如上面的cout<
  2. 当类中存在虚函数时,typeid是运行时期的事情,也就是动态类型,就如上面的cout<

(这个真的很重要 一定要多看看 一个类里面有virutal 和没有virtual 对于编译器来说,做的事完全不同的事情,所有一定要看清楚这个类有没有virtual)


2. type_info类里面的比较运算符

使用type_info类中重载的==和!=比较两个对象的类型是否相等
这个会经常用到,通常用于比较两个带有虚函数的类的对象是否相等,例如以下代码: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
{
public:
     virtual void Print() { cout<<"This is class A."<

这是一种用法,呆会我再总结如何使用dynamic_cast来实现同样的功能。

3. dynamic_cast机制

使用dynamic_cast 机制来实现上述的代码(dynamic_cast 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
{
public:
     virtual void Print() { cout<<"This is class A."<(pA);
     if (pC != NULL)
     {
          pC->Print();
     }
     delete pA;
}

在上面代码中,如果我们直接将pA赋值给pC,这样编译器就会提示错误,而当我们加上了dynamic_cast之后,一切就ok了。那么dynamic_cast在后面干了什么呢?
dynamic_cast主要用于在多态的时候,它允许在运行时刻进行类型转换,从而使程序能够在一个类层次结构中安全地转换类型,把基类指针(引用)转换为派生类指针(引用)。

当类中存在虚函数时,编译器就会在类的成员变量中添加一个指向虚函数表的vptr指针,每一个class所关联的type_info object也经由virtual table被指出来,通常这个type_info object放在表格的第一个slot。当我们进行dynamic_cast时,编译器会帮我们进行语法检查。如果指针的静态类型和目标类型相同,那么就什么事情都不做;否则,首先对指针进行调整,使得它指向vftable,并将其和调整之后的指针、调整的偏移量、静态类型以及目标类型传递给内部函数。其中最后一个参数指明转换的是指针还是引用。两者唯一的区别是,如果转换失败,前者返回NULL,后者抛出bad_cast异常。对于在typeid函数的使用中所示例的程序,我使用dynamic_cast进行更改,代码如下: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A
{
public:
     virtual void Print() { cout<<"This is class A."<(a))
     {
          cout<<"I am a B truly."<(a))
     {
          cout<<"I am a C truly."<

这个是使用dynamic_cast进行改写的版本。实际项目中,这种方法会使用的更多点。

RTTI 实现底层实现的原理:

简单的讲,是在一个类的虚函数表里面添加了一个新的条目。

这一部分在《深度搜索c++对象模型》里面的3,4,7章有详细的分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C++中的RTTI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