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旅行——读《出走十五年》有感

电影《罗马假日》里有一句很时髦的话:“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还有高晓松那句路人皆知的名言:“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有多少人因此放下手头的忙碌,背起背包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旅行归来呢?又有多少人不是继续着“涛声依旧”的生活和“眼前的苟且”?

不一样的旅行,不一样的收获。读余秋雨先生的《出走十五年》,有很多感想,很多震撼,在心底里流淌。这本文集,收集的是作家2002年之前考察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十五年间写下的部分文章。用作家的在《自序》中的话说:我的考察,路虽不少,但主要还是在寻找各大文明的“经络系统”和相关的“穴位”,因此一路上所遇到的艰难是双重的:行旅的艰难和思考的艰难。

追随作家的足迹,在他以旅行者和文化学者敏锐的视觉、深刻的思考形成的一行行文字里,一起寻找世界古老文明和现代文化的碰撞与对接。

先是古希腊文明的寻觅。《我一定复活》,介绍了巴特农神殿门口那些庄严的思索。古老的巴特农神殿,见证了希腊文明的黄金时代和战争野蛮的摧残。物是人非,但是希腊人向英国寻找和追回希腊巴特农文物的义正言辞,让作家想到我们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字里行间的心酸和感慨,都让人不由自主产生共鸣。

埃及的文明,当然离不开金字塔的见证。《巨大的问号》《石筑的易经》两篇文章都是对于金字塔的描述,古埃及文明遗失和中断让人唏嘘不已,文字的破译成了千古谜题,由此延伸到中华文明延续的原因——文字的统一功不可没!于是深深理解和感动于作家那一句:“站在尼罗河边,对秦始皇都有点想念”……

文明走到现代,依然不能够让世界一片祥和。《一路枪口》《多一点遗忘》……多篇文章记述着余秋雨先生当时那一程旅行的艰辛和恐怖。战火弥漫的古代,人们渴望着文明和文化的诞生,以为有了二者,和平就指日可待。可是,不知道到底是人类的贪婪还是恐怖分子的残忍,让黄沙弥漫的撒哈拉沙漠,依然还有不可预见的兵戎相见……

印度文明的记录,从《洁净的起点》开始还是《甘地遗言》?沉寂千年的鹿野苑,菩提树下的思索,佛祖释迦牟尼的圣地。然而,读完那一篇《我拒绝说它美丽》,让我对印度,对恒河岸边,那令人难以忍受的“陋习”,无法称赞。就在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古老的恒河被那些“陋习”搞得臭气熏天……这就是现代的印度?这就是有着几千年文明的现代印度?

一篇一篇的文字,记载着余秋雨先生不一样的旅行,金字塔下的感慨,尼罗河边的思索,菩提树下的洁净,恒河岸边的沉重……文明是世界的,但是当读到《大雪小村》和《遥远的绝响》时候,我们中华的古文明,还是更让我倍感亲切。古文明与现代文化的冲击,历史与今天的对接,传承着一代又一代人类的繁衍生息……读先生的文字,如同又把历史梳理了一遍,又把世界浏览了一程。

我知道,自己文笔笨拙,词汇浅显,写不出读这本文集中每一篇文章后,自己心灵的那份感动与震撼。“开卷有益”,用在读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上,一点都不夸张。如果可以,就在余秋雨先生这不一样的旅行里,思索,沉醉……

不一样的旅行——读《出走十五年》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一样的旅行——读《出走十五年》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