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的那点事

都说高考志愿是第二次高考,很多人形象的比喻为:七分考,三分报。

本周我刚刚结束侄女的高考填报工作。我家侄女高中期间成绩一直很一般,她妈妈对她不报希望,根据平时诊断成绩看,她只能考上专科,所以家人一直没认真了解过填报志愿的事,在高考前提前报考了个艺校,结果,侄女超常发挥,成绩高出省控线20分。若本次报考失败就会白白浪费分数,若重读侄女又得浪费一年的青春,明年考试分数没有今年高,于是一家人为此事忙成一锅粥,熬夜统计数据+家人讨论分析并沟通。以下是我对彼次关于填报志愿的一点心得分享:


一、报考顺序:城市>学校>专业

优先选择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北上广深是第一阵营地,杭州、南京、武汉、成都、哈尔滨是第二阵营地。因为经济越发达的地方,企业越集中,机会也就相应越多。

二、专业选择

不追热门专业,只准从自己的内心,同时选择适应面广的专业为原则,比如数学与计算机专业相比,数学专业就更具有适用性。

专业必须由考生自己选,家长只是参考并答疑解惑。

想想自己以前选专业的时候,自己完全不懂,连学这个专业要学哪些课程,就业前景怎样,工作后具体做什么都不知道,仅仅凭借感觉,看专业的名字就仓促选择了。

若考生早已经找到了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职业领域,那么,为了兴趣而学习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一件事。

三、注意看

高考是选拨性考试,所以,事实是看排位,而不是看你到底考了多少分,所以要查到你的人数排在什么位置。比如,某大学上年录取分数是570,你今年考分为590,有很大希望录取?不是,得看排名,如果上年的570排名在1000名左右,今年分数590,难度类似,那么你排在900就可能被录取,否则很危险。(排名在各个省考试网上可以查到)

四、必须参考的重要资料

填报志愿之前,学校发给每位考生的各个大学本省份招生计划等几本书,是必须要参考的重要资料。从开始自己看着密密麻麻的大学、专业还有各种代码,我毫无头绪,不知道怎么有效利用它们,只是觉得看着厚厚的几本书没有筛选功能,觉得翻书效率太慢,就直接改为从网上获取数据,结果辛苦了整整三天后发现网上获取数据出现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网上数据并不一定是官方数据,容易误导我们,而且数据有限,二是筛选容易漏掉分数线能够录取的学校。最后,浪费三天时间后,经过学习才掌握正确的怎么将厚书变成薄书的技巧。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志愿的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