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给我太多书

     读书就像交朋友一样,其中一个收获,是用别人的眼睛看到不同的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和你自己的越不同,不是越有趣吗?看书的人,在现在这个时代,真是太幸福了,可以随时随地看任何书,可以随时把自己对书的心得记录下来,可以看到很多分享的读书心得...

    我喜欢用kindle看书,它字迹细腻、功能实用、体验很好,可以在不同的电子设备间同步阅读。相当于随身携带一个书库,而不增加一点负重。我很喜欢它的标注功能,读书有点像跑步,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标注功能让你能够看到其他人标注的内容,让你又像跑步时看到其他跑者一样的感觉。而且,除了教课书以外,一本书看完,真正能打动你的,或者说书中的精华往往也是几个段落而已。看完书,多数细节已经遗忘了,把自己标注的段落拷贝下来,再重读一下,能够反复咀嚼那些让我惊艳的闪光点。开始是一条一条的从kindle手机阅读器上拷贝下来,后来发现有专门的软件可以从kindle里把批注等导出来,简直是太方便了。

   我经历过物质不那么丰富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取得和囤积你能够得到的资源,是指导思想。记得我小时候,仍然是配给制,粮食还是按户口定量的,副食需要凭本限量供应,一家有多少油、多少糖、多少鸡蛋、多少肉,都定好了。要是粮店有个亲戚熟人,那是很沾光的事情,因为至少能有品质稍好的东西啊。买个缝纫机、自行车什么的需要有专卖的“工业券”,买衣服需要“布票”。而即便你有了这些“券”、“票”,仍然面临着无货可买的状况。那个时候,肥肉确实比瘦肉受欢迎,胖子确实是体现优越性的存在。而现在,大家都在控制饮食,假设肥肉免费吃,很多人也不去吃了吧?现在的人很难理解当时的人,当时的人更不可能相信现在的生活。

   那时候,做为小孩,有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总是希望用最少的钱买最多的书。我曾经只买到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前3本,一套借来的金庸小说,几个人分头看,总是先看1、3再看2、4。现在,每当看到有人分享云空间上数以G计的书籍,就想到买肉挑肥的年代。过量的囤书,恐怕是短缺时期给我们留下的贪婪习性。信息的过剩,甚于食物的过剩。我们能给读书的时间其实不多,不得不精打细算。就像控制体重的人,要在额定的卡路里内,尽量吃的舒适。我们看书的时间,要远远比书的价格“值钱”。这个过剩的时代里,什么都是“弱水三千,取一瓢饮”。因为价格贵就不看,或者因为价格便宜就去看某本书,都是极为不智的行为。

   在这个网络时代里,且不说有大量的“免费”书 ,恐怕不打折的书也不多见了。前一阵儿,到朝阳大悦城,顺便去了单向街书店。似乎是一个挺有名的地方,回来查了一下,是北京有特色的几个书店之一。店里还售卖咖啡等饮料,有供饮用的桌椅,形成了所谓的书吧。书店把符合特点的书征集到一起,供喜欢这种风格的顾客选购。也许这就是店里书并不打折,仍然有不少人买书的原因。我也买了一本书,虽然在网上肯定有折扣。大概这个书店的商业价值,实际上是提供为受众推荐书籍的服务。

   知识太多了,能人太多了,善写的人也太多了。人在信息的面前,就像一个蚂蚁在看银河系一样。如果有一个程序可以自我学习,那么在互联网上运行数年,它必然会成精。做为一个输入、输出、处理、存储功能都如此原始落后的人类,能做的也就是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尽量筛选合适的去看看。毕竟,井底的蛙抬头还能看到一小块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别给我太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