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一面真实的镜子

我们周围,不乏有这样的人。他们在工作中并没有太突出的成绩,却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没有遇到好机会或是没有遇到好岗位,不然自己的成就绝不至于此。
即便是给了他更好的机会,他也不一定能够把握住。未曾见其付出努力,却总感叹生不逢时。——这也是乌比冈湖效应。

给自己一面真实的镜子_第1张图片
看清自己.jpg

乌比冈湖效应

乌比冈湖效应(Lake Wobegon Effect),也称沃博艮湖效应,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实际水平。社会心理学借用这一词,指人的一种总觉得什么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倾向,即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实际水平。用另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在给自己定位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把自己定到一个比自己真实水平高的位置上。人们都会通常觉得自己的水平在中等偏上,会认为自己的考试成绩并没有反应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加上部分失分项才算),还有一些男司机也会对自己的驾驶技术有谜之自信,觉得自己就是比女司机驾驶技术好。

杜宁-克鲁格效应

与乌比冈湖效应相类似的另一种效应为“杜宁-克鲁格效应”,即“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的现象。
杜宁(Dunning)与克鲁格(Kruger)都是康奈尔大学的教授。1999年12月,杜宁与克鲁格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去考察这种现象的成因与影响,最终得到以下结论:能力不强的人,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无法认知他人真正的能力; 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如果他们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通过以上两个效应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很多人都是处于一种不自知或是高估自己的状态。而这种对自己的高估或不自知也会影响他们对现状的判断,或自卑或自傲,对自己的真实情况无法给出真实的判断。

站在凸镜前的自己

我们并不能全面的感知整个世界,我们只能通过感知我们周遭来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平均水准以上。高估自己的人,就像站在凸镜前看自己,总比真实的情况来得高大。看得久了,就觉得自己就是镜中的自己。这就好比那只站在老虎前面的狐狸,看着群兽瑟瑟发抖的时候,会误以为是自己的“王霸之气”震慑住了他们。
当我们沉迷于自我满足的时候,只会有怀才不遇的郁结,自然也生不出对现实的焦虑来,而没有恰当而足够的焦虑,也就没有了危机感,就像那只睡着了的兔子,连乌龟都能超了它的车,哪里还有未来可言。

认清自己,走出谜境

笑来老师说:当每个人都连接在一起的时候,对于知识的渴求是异常强烈的,因为差异明显可见。当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同时也通过分析信息来认清自己。
把自己看得越清楚,越明白自己的不足,越容易产生焦虑。知识焦虑、时间焦虑、效率焦虑等等扑面而来。这种焦虑,也会变成一种恐惧,害怕落后的恐惧,这种恐惧会刺激我们不断反思、思考出路,虽然痛苦,但还有希望。

几点小建议

首先,要努力拓宽自己的眼界。“眼界决定世界”,你能看到的世界越宽广,越会觉得自己渺小,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可以自信而不亢。
其次,找到自己的优势,刻意练习,努力把它提升到超过80%的人的程度,这样你会在这个领域,保持住你自信的资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可以自信而不卑。
最后,学会谦卑。我们会发现,知识越渊博的人,态度越谦卑。多读书、多学习,用知识来填补自己的焦虑,同时也会让自己变得平和,自我提升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而已。


给自己一面真实的镜子_第2张图片
run.jpg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认清自己,找准定位,才能丢下包袱,迈开轻快的步伐,朝着自己的梦想,一路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给自己一面真实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