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六)中国的青霉素

关于青霉素其实还有一个小插曲。这一插曲应该是让我们自豪的。它是关于中国最新的学术追踪能力。当时因为抗战,中央防疫处也辗转迁到了昆明大后方,当时的处长汤飞凡敏锐的发现了世界的最新科研进展,他们在1941年秋的一次文献汇报中,发现了青霉素这种抗菌药物。那是不久前钱恩和弗洛里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篇题目为《对青霉素的进一步观察》的文章,里面详细介绍了青霉素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临床试验。他们决定潜心研究,制备出自己的青霉素来。

1941年冬,他们就着手研究。首先是菌株的问题,由于当时的资料受限,他们没办法取得别人的现成菌株,所以只能从自然界中找到比较合适的霉菌,进一步筛选得到目标菌株。当时的中央防疫处的生产制造工作很繁重的,寻找菌株不能浪费太多的工作的时间,他们就用闲暇时间,随时留意旧衣服,烂水果,发霉的古钱上的霉菌,然后立刻拿回来涂到培养基上,经过纯化后再测量青霉素的生产能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45年7月,他们一共分离得到30个本地菌株,其中第22号菌株的青霉素产量最高。此外他们还从国外收集菌种,1944年7月汤飞凡和黄有为从印度带回了立达公司的10个青霉菌株。1944年春在菌种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后,他们开始试验性制备青霉素,因为当时批量化生产青霉素是当时的机密,缺乏相应的资料。他们只能自己开发,以解决这其中的所有关键问题。总之有文献报道的地方就参考着做,没文献指示的地方就自己发明创造,走了不少弯路,也克服了重重困难。1944年9月5日,第一批青霉素粗制品宣告制成。总共5瓶,一瓶自己留着收藏,两瓶送到重庆,还有两瓶分别送到牛津大学和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检验。检验结果证明我们自己制备的青霉素的效价很高,而且用于许多感染疾病的临床试验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到底有多高呢?也就比牛津大学的高一点点,总共30多吧!后来这些科学家又再接再厉,创新了制备方法,最终提高了青霉素的产量,也拯救了不少人的生命。

关于这个汤飞凡,除了抗生素的伟大贡献外,他还在1955年首次分离出了沙眼衣原体,并在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机制方面卓有建树。我想学习眼科时,老师都会提到这个厉害的人物。

当然这只是一个插曲,我们还是接着说青霉素吧。

上一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五)重见天日

下一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七)抗生素的黄金时代消逝的太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六)中国的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