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

1.前期准备

为了了解三节课的相关情况,利用百度指数、虎嗅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以及线上调研的方式,得出如下分析:

数据收集

由于没有APP,所以查询了百度指数

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_第1张图片
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_第2张图片
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_第3张图片

总结而言,互联网关注三节课的群体,是20-39岁的,主要居住在北上广深杭等沿海发达地区,喜欢看视频和直播的青年人。

同时,三节课的课程体系特点是:

1.面向0-1年,1-3年,3-5年互联网产品、运营、新媒体方向从业者

2.课程先付费,再授课

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_第4张图片

3.强大而且繁杂的作业体系

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_第5张图片

结论

两者交叉分析可以知晓三节课现阶段的目标用户画像如下:

0-5岁互联网从业者或者准备进入互联网的人

强烈的知识焦虑

愿意知识付费     


用AARRR模型分析三节课

如今阶段,作为三节课忠实用户,尝试根据自己观察,分析三节课用了什么方法实现AARRR模型,并找出其中相对薄弱环节

A用户获取

朋友圈看到三节课系列分析文章

虎嗅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看到三节课的系列文章

三节课的3.3计划

三节课地铁海报活动

三节课的“有可能大会”

A用户活跃

限免课程

不断缩短的课程优惠以及罕见的优惠券

R用户留存

学员微信群,纳入班主任、助教、早课等群系统

R获取收入

售卖三节课系列课程

R自传播

三节课系列公众号做的分裂海报活动

三节课系列公众号文章转发

三节课毕业学员和优秀学员朋友圈分享的毕业证

三节课学员的作业集

三节课学员作业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之类网站的投稿和分享

在实际过程中,由于R获取收入部分被前置,使得三节课的流程相对缩短:A用户获取-R获取收入-R自传播

因此在用户活跃和用户留存部分比较单薄。

结论

用户活跃和留存,在产品设计时有相对常见套路。拥有随时随地灵活使用的APP,可以比较好的激发用户的活跃和留存。


市场反馈

首先,借用群内同学文叶的调查问卷数据

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_第6张图片

作为职场人士,最主要购买的课程是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

三节课在产品和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提供的并不差。

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_第7张图片

然而,购买者最大的吐槽,是理论无法联系实际。同时,容易忘和不系统这两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相关情况,我分别采访了位不同类型用户,接受他们的吐槽

A(三节课忠实用户,购买了不少于五门课程)购买课程发觉太简单,没有多少用处,又过了退款时间,直接没有听

B(三节课用户,购买了一门课程,已流失) 跨行业不太懂,时间不够,作业随便写就交了

C(三节课用户,多次被关进小黑屋) 天天加班,没时间,看视频时间都不够。后面作业跟不上就干脆放弃了

D(三节课用户,被关小黑屋,已流失)觉得作业没用,后面直接把理论用在公司实际案例上了

E(试听了本节部分增长黑客课程)内容不错,不过用电脑看太麻烦了,手机看也麻烦

F(三节课用户,群友) 想上班路上用手机看,但是微信不断有信息提示,切出去切回来太麻烦

结论

用户槽点主要是几个问题:

课程不合适

课程/作业不切合实际

作业耗时太长

使用电脑或者微信号听课麻烦


学习体验对比

PC端

以三节课自身为例

优势

与实际工作环境最贴近,便于直接将能力运用到工作,或者工作时直接查阅

大屏观看效果好,便于用户回归最正常的学习习惯——书桌前坐定学习

便于停止并查阅资料,更加容易深挖概念,触类旁通

便于边听课边写作业,进行重量级的文字处理工作

劣势

必须依赖PC和网络,对于环境和设备的要求较高

无法利用手机端的零碎时间

PC功能太多,很多人容易分心

微信端

以运营P2同学做的杜子建的微课系统举例

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_第8张图片

优势

嵌入微信平台,便于传播

利用微信现有平台,便于开发

不需要额外下载,首次体验节省步骤

劣势

不少课程入口比较深,需要在微信内查找

与微信的社交功能冲突,无法边社交边学习

无法缓存,需要耗费流量

部分数据缺乏

部分功能缺乏

APP端

以知识付费的得到为例

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_第9张图片

优势

功能比较全面多样

可以缓存,随时随地想听就听

可以独立运行,与其他程序不冲突

多次重复使用比较方便

劣势

经常需要更新

无法进行重量级的文字处理工作

下载APP对于初次使用者不够友好

结论

使用APP,使用频率高,不影响其他操作,相对轻量级

总结

三节课可以利用APP,增强已有用户的活跃和黏性,最终推动三节课本身更快更好的增长。


三节课app的设计思路

目标用户的痛点

根据前文的用户画像用户调研发现问题:

有三到五成的用户,在付费之后没有完成作业,导致他们没有办法获取毕业证。

将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拆解:

直接原因是用户槽点3:作业耗时太长

间接原因是用户槽点4:使用电脑或者微信号听课麻烦

如果能够节约用户的听课时间,那么可能可以留出更多时间完成作业,提升作业完成率。

三节课APP与目标用户的PMF

根据之前APP相比PC和M端学习体验的对比,可以发现APP可以解决间接原因。

三节课APP的目标用户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三节课APP,需要解决用户没有完成作业的问题。

没有完成作业的用户,通常而言

工作比较忙碌,加班严重,大量时间浪费在通勤路上

在这其中,无论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视作为“没有学习习惯”的同学来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路径

根据B=MAT理论,三节课的APP,通过三大MVP的迭代,依次从简单到难,尝试解决触发器(trigger)方面的问题、能力(ability)方面的问题和动力(motivation)方面的问题。

三节课APP的价值主张

我们的产品是一款在线学习类APP,它专门为面临自我提升时间细碎互联网、0-5年职场人士研发,不同于鸟叔笔记等公众号插座学院等收费课程得到等知识细分课程,也不同于PC、M端的官网现有解决方案,能够在通勤等零碎时间,方便收听课程,并且不影响其他手机活动。 

选取三节课APP的MVP测试的目标用户

MVP的测试,属于产品生命周期最初的导入期,应该选择对于产品比较忠诚的种子用户进行测试。

因此,选择作为测试的目标用户,是曾经购买了课程却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看完的用户。

为了便于测试,更加细化为:增长黑客1-6期没有看完视频的用户。


第一代mvp设计和开发流程

定义产品的首要目标

从触发器的角度,解决学员听课问题


定义产品的用户流

选择增长黑客曾经的付费用户,暂时不测试付费、作业等其他流程

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_第10张图片

根据用户流的每个阶段罗列产品功能并对功能进行优先级排序

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_第11张图片

(processon没找到如何画虚线,先把不重要功能放到明显隔开的位置)

构建最终的功能合集

用户通过APP登录自己三节课账号,找到自己已付费的课程(暂时只选择增长黑客课程),选择的课程内容会在WIFI条件下自动下载到APP上,同时设定自己的上下班时间提醒自己打开APP。

在通勤路上,可以将APP后台播放,当作音频课程来听,也可以在自己有兴趣时当作视频课程来看。

原因分析

根据习惯养成的模型B=MAT理论,

设置提醒,是增加了外部触发要素

自动下载和音频收听,是降低了听课需要的能力要素;

后续增加的分享功能,甚至在更后面社交类型出现的听课打卡等玩法,可以增强动力要素。


第二代mvp设计和开发流程

定义产品的首要目标

从能力角度,方便学员完成作业

定义产品的用户流

选择增长黑客曾经的付费用户,主要测试听课后的作业流程

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_第12张图片

根据用户流的每个阶段罗列产品功能并对功能进行优先级排序

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_第13张图片

原因分析

为什么不完成作业?作业太多!

作业太多怎么办?拆解作业,将作业放到平时,最后得分由平时分+大作业评分共同决定。

根据心理学,以及刻意练习理论,人需要有“及时反馈”系统,通过课程之后的“随堂测试”实现。

同时,将如今大型作业中部分问题提前,可以有效减少作业数量,缓解用户对于作业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助教的工作负担。

除此之外,可以更加有效的对用户行为进行分层,针对不同用户给予不同的运营手段。

甚至之后还可以根据用户自身行为来调整学习速度。

后续拓展

排行榜系统

课程内的随堂作业和大作业总分,将会在排行榜上展现,并且可以直接点击对应ID进行跳转,看到对应者的作业情况,便于其他人留言交互。

当然,同时,上排行榜的人还可以获得一些好处,比如对应课程的免费续听,便于他们之后查阅,帮助同学。

在APP内构建弱社交系统,有利于用户留存(个人以为不应该为了社交而社交,而是挖掘用户的真实社交需要)

勋章系统

排行榜的优秀学员、以及辛苦的助教同志,除了在之外获得荣誉,在系统内获得优惠,为什么不能在系统内也构建荣誉体系呢?

勋章荣誉的展示,就像斗鱼这种直播的等级甚至是皇帝,并不让用户反感,相反可能会激发一些人的努力。

当然,强大的荣誉也伴随着义务,例如在课程的优秀学员分享中,过去的优秀学员可以将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工作的结合阐述出来,相比同期学员阐释,更加有说服力。


第三代mvp设计和开发流程

三节课长期存在的深层问题是课程的市场公信力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三节课,市场上所有做教育和知识付费的产品都面对这样的问题。

国外解决这个问题,是用第三方NGO组织经过长时间的培养而形成的,但是国内缺乏这种条件。

实际上由于时间太短,对应市场的产品表现都不算特别好。

三节课自身和脉脉打通,不过很多企业并不了解三节课,总体来说公信力不算太高。

定义产品的首要目标

从动力角度,建立学员的市场竞争力评分标准

定义产品的用户流

适用者应该是三节课的全部学员,但是实在数量太多,可以暂时用增长黑客1-6期学员作为测试

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_第14张图片

根据用户流的每个阶段罗列产品功能并对功能进行优先级排序

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_第15张图片


构建最终的功能合集

用户通过APP登录自己的账号,在首页通过弹窗、banner和push点击进入测试页面,填写详细信息并且进行测试。

只测试运营或者产品能力,在有一定数量基础之后再根据测试能力进行打分,并且按照排名百分比推送给测试用户。

原因分析

其实,很多用户认为的“不切实际”,是不能解决他对于升职加薪的焦虑。究其原因,还是培训和求职没有有效的联结。

使用的携程、BOSS直聘,都有收费的“竞争力分析工具”,仅仅凭借工作时间来判断而没有经过专业有效的测试,工具的可信度值得怀疑。

那么既然三节课作为互联网细分市场的培训,为什么不能从专业的角度给予测试并出具报告呢?

人缺乏的就是对自我的有效认知,这个评测系统能够给予学员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自己。

一方面,便于学员事先进行自我判断,购买适合自己的课程,有利于课程的PMF,提升学员满意度。

另一方面,有利于其求职跳槽,形成对于三节课的自传播。

同时,还能用前后对比的数据“证明”三节课培训的有效性。

即使求职市场依然不认可,依然在细分市场建立了标准,行业内所有其他的知识付费都需要在围绕这个标准进行梳理。

当然,还可以单独把这个模块拿出来售卖给一些涉足互联网的公司,也是获取收入的方法。

后续更新

强互动

在网易云音乐中,经常有通过H5进行的有趣测试,目的是为了实现自传播。

其实这种强交互模式的设计,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就已经有所体现,里面面对的问题实际上是现实问题的折射。

那么,三节课为什么不能利用测试系统,针对初级的用户,用故事化的形式来一步步引导新人进行测试,一方面能够形成自传播,一方面这也便于给予用户标签,推荐给他们合适的课程,形成有效拉新和转化。

同时,针对这种新型的互动形式,还可以制作成课程进行出售。

这种可能需要游戏策划、影视化脚本等相关能力。

课程分拆

如果用户在进行测试后,发现自己急需提升一种能力,比如:文案、推广……

面对整块的课程,他可能就下不去手,不是因为课程贵,而是因为里面有很多对自己无用。

那么,能不能对课程,尤其是一些基础的课程进行分拆,用户像大学生选课一样,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

通过,将能力也进行分级,具有了当前需要的能力之后,才能有资格购买更高难度的课程。

将现在的P1、P2、P3转化成类似于大学里面的通识课和选修课,也便于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安排,有些需要的能力体系可以不需要老师再度重复,安排在之前的课程中就行,必须完成对应课程才允许报名。

这样降低了用户购买的心理门槛,更加有利于形成付费转化,同时用户对于自己的能力维度也有更加清晰的自我认识。

当然,这样会增加社群维度的成本和难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议三节课的APP到底应该做成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