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帝制中国史评议之 晋(一)

晋朝分不分西东晋讲,意义不大,一则西东晋之间的继承关系其实非常强,大体的政治氛围,治国思路都差不了太远;二则作为一个统一王朝,或者说某些人印象中的“全国性政权”,晋对于地方的控制力非常弱,所以很多问题根本就不是它自己能够决定的,因此我将更多只是把晋的统治当成一个时间层面的坐标系,来讲我对这个时期的许多事情的看法。

  晋是由篡曹魏而来,所以曹魏的很多特点,它也当然地继承了,曹魏有一种职位,叫做“都督哪里哪里诸军事”,这个东西在晋也很常见,持节都督制度事实上是一种赋予了地方巨大的权力的制度,中国古代有一个规律,只要出现州牧,持节都督,节度使乃至总督一类的,在地方军政财大权都有所涉及(当然一般来说在每个朝代,发展到这种一把抓的地步都是渐进的)的官职,这个王朝,就要陷入动荡,纷乱。所以虽然说西晋的“八王之乱”是个个人偶然要素的成因占得较多的事件,但这种各自扯旗子打乱架的事情,在西晋这种体制下,是迟早要发生的。

 有不少论者认为,西晋的民族政策,非常睿智(其实他们的意思是“弱智”)。他们大抵是觉得让少民甚至干脆就说是外国人也好(当时的很多胡族,以如今的标准,可能连少民都不算了,得算外国人),大规模,成建制地居留于 一个汉人王朝的所谓“内地”,是非常愚蠢且危险的,但他们没有想到,从西汉开始,汉人王朝的民族政策就一直是呈开放,接纳的态度的,他们之不骂西东汉,不骂三国,无非是因为他们有力量,镇得住场子,可说实话,就像我前面说的,在“八王之乱”以前,有人就能想得到晋会这么快就镇不住场子的话,那他与其说是见微知著,还不如说是疯了。

  在帝制中国的历史上,从曹魏一直到隋,所有的胡族也好,汉族也罢的王朝,都困扰于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统治,几乎没有任何同意性的基础,而无比地依赖于他们的军队的强大,与核心统治集团的团结与英明,说得简单些,就是只有“人治”,差不多没有什么民意基础(因为他们能提供给百姓的,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无非就是有的更残暴,有的更宽和),也没有什么制度设计层面的理念的巨大不同,直到隋的时候,孕育了许久(如我所记不错,北齐就有了比较粗糙的科举)的科举制的种子发芽,帝王们才有了一种足够成熟,足够稳定的集合智力资源,凝聚社会共识的手段,他们也才由此集聚了足够数量的,在理念上越来越统一,在自我定位上越来越忠于王朝的知识分子,去形成一种以皇帝为中心的文官统治。

可两晋没有这种幸运,宗室勾心斗角,外戚在经历汉的教训后已不大敢用,看起来比较靠谱的选择似乎只剩下了一种,也就是他们在现实选择了的,其实也是三国的君主们,无论是曹老板,还是备哥哥,还是孙十万都这么选择了的,豪宗大姓。在这里在此推荐田余庆先生的大作《东晋门阀政治》,虽然标题似乎略显小,但其实已经把上自两汉。下到南北朝的,一段漫长的强宗大姓的发展史和演变进程讲的十分通透了,不过这本书用功深厚,考据精详,可能读起来有些费劲就是了。

所以下一篇,我要写的,是门阀士族,和它们的共治者,也就是两晋的皇帝的,一些有趣的生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极简帝制中国史评议之 晋(一))